本报记者吕兵兵
“以前,这片盐碱地上多数长满了荒草,偶尔有种麦子的,亩产也就三四百斤。2011年,引种了‘中苜1号’‘中苜3号’等耐盐碱紫花苜蓿品种,这两年亩均纯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而且,种上几年牧草后,土地质量明显变好了,回过头来再种小麦,每亩增产个两三百斤很正常。”日前,在位于渤海岸边的山东省无棣县,山东赛尔生态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汉东告诉记者。
如今,赛尔公司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牧草团队在此共同建设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连片种植面积已达12000亩。放眼望去,鲜嫩的牧草迎着海风摇曳,既为盐碱地披上了绿装,还为山东推进的“粮改饲”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到盐碱地上发展牧草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日前,在无棣召开了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农科院联合主办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优质牧草生产技术培训会”。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介绍:“仅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800万亩未利用盐碱地和1100多万亩中低产田,生产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从近年来的试验和推广情况看,一些优质的牧草品种,已完全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品种。因此,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牧草产业发展和盐碱地改良,潜力巨大,意义重大。”
坚持问题导向,省内外专家聚焦盐碱地上“粮改饲”
培训会上,以省内外专家为主的百余名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牧草种植基地和山东赛尔经济生态示范园的万亩苜蓿种植基地。在绿风观摩了苜蓿高产栽培、草棉轮作技术示范基地,现场演示了牧草刈割压扁、搂草集行、打捆等全机械化生产流程;在赛尔观摩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紫花苜蓿新品种示范基地,山东省农科院牧草团队与农业遥感团队分别介绍了赛尔现代草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和无人机人工草地监测技术。
“看到这么好的牧草长势,再看看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深感在盐碱地上发展牧草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朔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石永红说。
在这一方面,山东近年来已做了大量工作。据山东省畜牧总站研究员翟桂玉介绍,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山东最重要的牧草种植基地,成为山东推进“粮改饲”的主战场之一,牧草供给量约占全省的1/2。该区域土地平整,成方连片,光照充足,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牧草产业化发展。但是,该区域牧草发展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耐盐碱牧草品种选育来看,选育速度慢,适宜品种缺乏,还远不能满足盐碱地开发对品种的需求;从牧草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来看,农区牧草栽培模式研究较少,而盐碱地区高效牧草种植模式研究则更少;从农机农艺结合与机械配套来看,仍存在产品种类少、材料与工艺落后、稳定性差等问题,与欧美等人工草地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少地多,发展土地规模化流转成本低、难度小,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以养定种’原则,发展大面积优质牧草订单生产基地,推广‘土地流转+饲草生产+畜禽养殖+粪污还田’种养结合封闭循环模式和‘饲草料订单生产+畜禽养殖+粪污制作成有机肥还田’的种养结合区域大循环模式,既能有效保障种养业收益,还能加快盐碱地改良进度。”翟桂玉说。
凝聚创新资源,破解耐盐碱牧草品种及配套技术难题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在该区域建设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建设,承担着体系科研成果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山东省的展示与示范等任务,已在东营农高区、河口区、利津县和滨州市无棣县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余处,研发了盐碱地苜蓿建植技术、苜蓿施肥技术、苜蓿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示范面积2万余亩,苜蓿产量提高15%以上,品质大幅提升,为推进盐碱地上“粮改饲”和山东牧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东营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科院草业室主任王国良,已在这片土地上深耕12年,言语中饱含深情:“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面临的是缺少水源、土壤瘠薄、盐分高成活率低、杂草等问题。因此,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凝聚创新资源,着力破解耐盐碱牧草品种及配套技术等难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14/10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