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耿车“三变”(上)


    本报记者詹新华陈兵

    从新中国成立后抗砂战碱、改土兴水解决温饱问题,到改革开放后抢抓民营经济发展先机,创造出名闻遐迩的“耿车模式”,再到新时代大力建设生态名镇,推动生态富民,70年,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从一穷二白的“讨饭乡”发展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地。

    观察、思考耿车镇的发展历程,耿车人一路都在拼搏与担当中探寻快速发展的新路径。他们遭遇过食不果腹的困境,面临过发展方向的抉择,但他们依靠坚定的信仰,敢试敢闯、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次次书写了跨越发展的传奇。

    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群众是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根,也是耿车三次嬗变的重要内涵。

    “一变”解温饱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在耿车镇境内行驶,只见条条宽阔的马路连着城乡,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五大产业园区车进车出,一片繁忙;生活区、休闲区绿树成荫,静谧中彰显着繁华。然而,7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环境恶劣、十粮九不收的“讨饭乡”。

    耿车历史上地处黄泛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且高低不平。“四面跨河鏊子顶,高高低低像丘陵,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这段已经被装裱成框、悬挂于耿车镇电商产业园展示大厅内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解放前耿车人的生活环境。

    今年82岁的耿车镇大众村老党员张用友谈起儿时的记忆感慨万千:“那时一天能吃上两顿糠菜就很不错了,讨饭、逃荒是正常的事,卖儿卖女的都有。村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英明领导,多亏了大家伙的团结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耿车干群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战天斗地精神,家家户户出劳力,男女老少齐上阵,持续多年在秋冬季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当时不像现在有大型机械可以操作,大家都是肩挑担扛,没日没夜地干。耿车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从那时就生根了。”张用友说。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电灌站的投入运行开始在耿车各大队普及,耿车公社为了彻底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1973年,全公社发动500余名劳动力,集中帮助大众大队平整土地、框田打埂、引水稀盐。干群合力、众志成城,耿车最终将白茫茫的盐碱地全部变成了平展整齐的产粮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统计资料显示,到1981年,耿车水稻面积已达2.6万多亩,三麦面积1.7万多亩,粮食总产量2400多万斤。与此同时,耿车开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林牧副渔也相应发展,年总收入50余万元,耿车农业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二变”富“口袋”

    耿车人虽然吃饱了饭,但地方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没有改变,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太缺少收入来源。直到1979年,耿车人均年分配收入才38元。

    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已吹遍耿车大地,如何抢抓机遇脱贫致富,耿车党委、政府在反复思考,老百姓们也一直在探索。1983年3月,时任耿车乡党委书记的徐守存带领班子成员到浙江考察,发现当地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多,颗粒原料十分抢手。这让大家感到莫名兴奋,回来后即决定引导老百姓回收废旧塑料,分拣、破碎后,制成再生塑料颗粒卖给浙江企业。

    大众村11组的老党员邱永信是耿车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的第一人。1983年5月,他只身赴浙江多家塑料制品企业论证、学习后,卖掉了房前屋后所有的大树和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脚踏小三轮,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00多元,购买了3台塑料破碎机,屋前搭棚当厂房,广收废旧塑料,第二年正式开工生产塑料颗粒。     

    “粗放的造粒技术很简单,投资回报率也高。当初废旧塑料回收1斤只要1毛钱,加工成颗粒1吨能卖300多,开机当年我就赚了10多万,这样的收入之前是不敢想象的!”邱永信说。

    邱永信的成功尝试,让耿车广大干群更加确信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是个难得的商机,大家纷纷向他取经,在自家就地办厂上项目。经济条件好的直接购买破碎机造粒,更多的则是联系各地废品收购站,大量收购废旧塑料,分拣、清洗后就近卖给塑料造粒加工户。与此同时,地方各级组织也纷纷加入,引领、助推了耿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热潮的不断涌起。到1986年,耿车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9个,联户办企业4567个,总产值达4691万元,昔日的穷耿车一跃成为苏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排头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清理 丘陵 水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