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昔日“难关”村今朝“四季橙”


    本报记者刘久锋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串户路两旁,金黄的夏橙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一栋栋灰瓦白墙、精巧别致的民居镶嵌在绿树丛中;村民家中液晶电视、音响、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让人感受到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的清新气息。

    地处赤水河畔的橙满园社区因盛产橙子而远近闻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橙满园社区原来不叫橙满园,这个赤水河边人多地少的村子叫南关村,谐音“难关”。地越种越贫、人越过越穷是30多年前这里的真实写照。今天的橙满园社区由原来的南关村、沙地村合并而成,因村中大面积种植橙子等经果林而改名。

    “那个时候,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多收粮食不断开荒种地,玉米从山脚种到山顶,却‘种一年不够吃半年’,全村人均纯收人不到300元,仅杠子林组、手扒岩组‘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村民就有30余户,甚至有的人因为贫困饥饿,无奈之下只好在外乞讨。”橙满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安福介绍。

    村民唱起了曾流传在当地的歌谣:“坡下流淌赤水河,半坡人家没水喝。久晴人畜皆口渴,多雨薄土滑下坡。一年生产半年粮,吃了救济望红苕。姑娘长大朝外跑,三十汉子没老婆。”由于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百姓贫困,南关年年遇“难关”。

    上世纪60年代,橙满园社区来了福建知青许猛义,他引进12株夏橙树苗试种成功,为后来橙满园“粮农变果农”埋下伏笔。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紧扣试验区“三大主题”,橙满园社区树立“种果树、帮民富、保青山、留后路”的理念,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橘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橙满园社区在山顶修建水库,引水下山,变粮地为果园,利用地处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将水果由副业做成了主业。”张安福说,村里统一规划,海拔900米以下的荒山荒坡种柑橘,海拔900米以上的种桃子、李子。

    家家种柑橘,户户有果园。几十年来,橙满园的人们尝到了种植经果林的甜头。经果林让荒山披上了绿装,一片片果园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柑橘林中掩映着一栋栋“农家别墅”,62岁的石连福老人摆起了柑橘种植的“龙门阵”。上世纪80-90年代,他种植柑橘仅仅是为了赚点“小钱”改善生活,后来家里陆续种植了800多棵橙树,每年6万多元的收成俨然成了“摇钱树”。如今,年岁已高的老人把柑橘树转给了小儿子管理,老两口则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人人争当技术能手”是橙满园社区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据张安福介绍,橙满园社区坚持“把有技术的群众发展成为党员,把懂技术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培养形成了一批土专家,村干部就是果树管理种植能手,懂技术是担任村干部的基础条件。

    柑橘的栽培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橙满园社区900多户人家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10万-20万元的有400家左右,1万-5万元的有400家左右。去年全村水果产值超过3000万元,人均收入1.06万元,家家修起了小洋楼,买到了小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橙满园30多年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丰收,成了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样板,赢来了赤水河流域的羡慕目光。”清水铺镇党委书记周华说。

    为将橙满园的范本放大到全流域,毕节市启动了境内赤水河流域的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工程,广为群众接受。近十多年来,在七星关区赤水河流域的生机、林口、团结、清水铺、普宜、大屯、田坎等乡镇,根据地势高低,充分利用耕地和次生林地,种植柑橘、桃子、李子、核桃、板栗等经果林,既保护了生态,又鼓起了钱袋。

    春天花开时光彩夺目,夏季绿荫绕屋,秋天和冬天金灿灿的橙子挂在四季常绿的橙子树上,美不胜收。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种植品种搭配,橙满园春有血橙,夏秋有夏橙、温州蜜橘,冬有脐橙,一年四季皆有收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柑橘 试验区 李子 果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