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近日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左二)在向村里的妇女传授手绣技巧。
编者按:“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往往面临现有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产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如何补齐贫困地区的人才短板,吸引和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山东费县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周一本报记者吕兵兵文/图
费县是山东省20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县区之一,有扶贫重点乡镇7个、重点村12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2万户10.5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底数,如何实现持续稳定脱贫是费县一直探索的问题。
在脱贫攻坚初期,费县就明确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一思路,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刚开始,费县多通过给贫困户发放优质果种苗、助建新式大棚等方式,旨在为贫困户筑牢发展基础,鼓励自主劳动脱贫。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贫困户经营能力弱的缺点开始显现,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种植热情减低、持续性不强。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钰介绍,费县通过调研发现,贫困户多数多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差、经营能力差。要想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还需为贫困户找准产业扶贫“带头人”,让有情怀、有能力的产业人才带着贫困户共同发展。基于上述原因,2016年以来,费县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鼓励本土人才创新等措施,让各类人才在产业扶贫的战场上大显身手,用人才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向规范化、长效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3.2亿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408个,惠及贫困群众3.2万户6.1万人。
打好“乡情牌”
激发游子“思乡情”“强乡志”“报乡行”
“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谈笑风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朱田镇滨河社区的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上演。朱田镇李德学、卞成飞夫妇于2009年开始创业,主要加工手绣工艺品、木制雕刻工艺品、旅游纪念品。“2009年我和老公打算创业,说起创业原因,说出来不怕笑话,主要是因为老公家村子太穷,只能创业谋出路”,卞成飞说。卞成飞婆家位于大山深处远近闻名的省定贫困村--崔家沟,2015年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在崔家沟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绵延的群山中打响了一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搬出了穷窝,但是怎么才能稳得住?那就得让群众有活干。朱田镇党委政府主动多次与卞成飞联系,邀请她回村办企业,让穷怕了的乡里乡亲也过上好日子。卞成飞夫妇被政府的诚挚感动,2016年在安置社区内设立了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朱田镇崔家沟社区扶贫工厂,采用固定与灵活就业的方式,为居家妇女和搬迁困难户提供就业机会,做到送活到户、培训到家,留守妇女和60以上老大娘每人每月工资达1500—2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困难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邵长满介绍,从本土本乡走出去的在外创业人才,他们对家乡“有感情”,干事创业“有能力”,是脱贫攻坚乃至乡村振兴最大的人才库。对此,费县积极打好“乡情牌”,近年来先后实施“智力回流”“人才返乡”计划,开展“鄪国寻亲”活动,寄发《致在外人才的一封信》,举办“费县优秀学子桑梓行”“在外人才返乡行”等,已吸11人返乡创新创业,领办企业、合作社、加工厂、扶贫车间、电商平台近20个,带动110多名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实现稳定增收。
用好“政策招”
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王飞是费县石沟村人,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也一直有回乡创业、报效家乡的意愿,但却因为对费县创业环境不了解,一直没有付诸行动。2014年,朱田镇诚恳邀请王飞回乡创业,并为他提供了“政策大礼包”。随后,王飞返乡创办了山东御华景宸有限公司,主要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镇政府在程序申办、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17/10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