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炮轰”带来的减肥大进步


    加装了同步侧深施肥装备的水稻插秧机正在插秧。邓小玲摄

    本报记者杨娟张振中

    “这里以前是养鱼的池塘,十几年前,池塘里开始疯长水葫芦,长得满池都是,人工打捞怎么都捞不干净,后来,我承包的200亩鱼池都没办法养鱼了。”4月10日,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中善村的村民刘胖成说起水葫芦侵占池塘的“黑暗”历史,仍然心有余悸。

    “水葫芦肆虐,都是水污染给害的。”刘胖成告诉记者,汨罗江绕村而行,曾经江水清澈,鱼虾成群,后来,主要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江河沟坎里的水体全都遭了秧,水葫芦蔓延,一汪汪清水变成了一池池“臭水”。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鱼已经养不成了,生产还得继续。刘胖成做出一个决定,将鱼池改成稻田,而且要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就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可是,按照以往施肥的方法,人工把化肥洒到田里,化肥浮在田表,挥发一部分、下雨冲刷一部分,真正被土壤吸收的肥很少,为了不让水稻产量减少,农民只能多施化肥。

    这样的恶性循环如何打破?三年前,刘胖成了解到一项新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这一技术由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舟公司”)自主研发,即利用农机将化肥深施,从而显著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

    “这一技术,带来了三大变化,化肥用少了,污染变少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在刘胖成的带动下,周边的种粮大户纷纷开始尝试。“现在,水质已开始变好,不用人工清理,江河沟坎里的水葫芦已经自然减少。”刘胖成告诉记者。

    掐住污染源带来生态大改善

    有着湖南命脉之称的“一湖四水”(一湖指洞庭湖;四水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大水系)滋养着千万湖湘儿女的同时,也承受着污染之痛。

    近日,一份出自湖南省委党校第55期中青班学员的调研报告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报告显示,湖南四大水系中有60%以上的河段已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农业源、生活源和工业源共向湖区年排放总氮不少于15万吨、总磷不少于1.5万吨,其中农业源排放总氮、总磷占比分别高达69%、77%。2017年,洞庭湖出口断面总磷浓度达0.079毫克/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总磷湖库III类标准限值的0.29毫克/升。

    “洞庭湖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该调研组组长、汨罗市市长朱平波透露,湖区群众历来有多肥多药的习惯,化肥施用量折合每亩在39公斤左右,是发达国家规定警戒线的2.58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守护好一江碧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也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朱平波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生态环保不是“别人”的事、后代的事,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从小在汨罗江边摸爬滚打的龙舟公司董事长王术平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治理,近年来,湖南一湖四水流域的‘点’污染已经基本得到控制,重金属等含量已有所减少,但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术平说,在他看来,水体污染攻坚战“坚”在氮、磷含量的控制,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畜禽粪肥的滥用。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1/9的耕地,却用了世界1/4的化肥,这与长期人工施肥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王术平说,传统的施肥方法,肥料一部分渗进土里,一部分挥发在空中,形成氮氧化物,变为雾霾的组成成分,还有大部分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海,真正被水稻“吃”掉的,只有30%。

    机械专业出身、一直致力于农业机械产业的王术平苦苦思索,能否做点什么,让化肥尽可能少地不往空中“走”、不往水里流,把不必要的肥减下去?

    王术平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得知,作为氮肥的碳酸氢铵表施时氮的平均利用率为30%,深施时平均利用率达到47%。在欧美国家,粮食作物以化肥机械化深施为主。所以,深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顺着这一思路,王术平开始着手田间试验。4块试验田分别按照常规肥料用量的55%、59%、60%、80%来施用,结果4块试验田的产量和常规施肥方法的产量非常接近。王术平心里有了底,减少肥料用量、改进施肥方式是完全可以保证水稻产量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深施 施肥 水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