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飞地农业”引发的“乡村蝶变”


    刘煜刘兆圣王鲁兵

    近年来,围绕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后劲乏力”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效益低、见效慢,发展高效农业投入大、资金匮乏的现状,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充分借鉴运用“互联网众筹”思维,通过组织全镇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跨区域到园区建设大棚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蹚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开山辟路——蔬菜种植让普通村变成了明星村

    2017年,北孟镇党委结合开展寻标对标活动,以小南孟村为实验区,先后8次组织党员及农民群众代表到寿光、诸城等地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并3次组织专家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发展大棚种植的路子。采取“镇上支持一块、村集体投入一块、党员带头出一块”的方式筹集资金700万元,建设了由27个第六代冬暖式大棚组成的蔬菜、瓜果种植实验园,所有种植户均加入合作社,由小南孟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截至当年底,平均每个大棚净收益6.5万元;第一期大棚投入运营以来,小南孟村集体经济共增收36万元。

    谈及大棚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小南孟村村民张佃栾向记者讲到:“我现在承包了8个大棚种植西红柿,每个棚一季下来,收益大约在10万元左右。”

    “种植大棚让我们村挖到了‘第一桶金’,村集体的‘腰杆子硬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发展村庄事业也就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小南孟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政说。村“两委”将村内11条主干道、24条胡同和村周围5条生产路全部硬化,并建起了设施齐全的高标准文体广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成为了当地的明星村,先后获得“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嫁接经验——“互联网众筹”思维的新实践

    为了让更多的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受益,北孟镇党委充分借鉴运用“互联网众筹”思维,研究制订《发展“飞地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意见》,聘请专业团队,规划了以小南孟村试验区为中心、占地2600亩的众村“飞地”创业产业园,并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成立镇级国有农业发展公司,统筹抓好“飞地农业”项目的管理运作。

    “在运作过程中我们重点解决了‘钱’‘地’‘建’‘管’四个方面的问题,打通了经验嫁接的‘绿色通道’。”北孟镇党委书记刘广杰告诉记者。该镇通过借助上级项目、部门单位帮扶、镇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投入、有意回报家乡的桑梓企业或个人援助5个渠道筹集资金,帮助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跨区域到产业园建设冬暖式大棚,由国有公司与建棚村签订协议,确定所建大棚为建棚村固定资产,每个大棚每年可获得3万元棚租作为建棚村固定收益。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本着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小南孟村分四期流转土地2600亩作为“飞地农业”项目建设基地。通过统一招标,每个棚建设成本15万元左右,比单个建设节省1万元左右的成本,每个棚按5万元的标准配套。此外,园区内的大棚可由村民出资3万元租赁种植,并加入孟南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打造一个品牌的“五统一品”管理经营模式。

    目前,众村“飞地”创业产业园二期已吸引各方为15个村建设大棚19个,建成运营后,每个大棚年可实现稳定收益10万元。同时,三期200亩土地已流转完毕,18个村的30个大棚正在加快建设。

    握指成拳——“三重保障”撬起增收新机制

    围绕保持“飞地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解除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北孟镇将发展“飞地农业”模式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村级组织建设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

    “‘飞地农业’在经营组织形式上,打破了村庄行政区划限制,采取集中建设众村‘飞地’创业产业园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有效避免了小规模经营‘旱涝不均’、效益难保障的风险。在帮扶资金使用上,将原有的各类帮扶资金以发展现代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管理运作,并成立国有公司担保兜底,实现了对帮扶村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真正从源头上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难的问题。”昌邑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曲伟说。随着“飞地农业”模式的进一步推广,2018年,北孟镇全面消除了村集体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5万元以下的村由78个减少到50个,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实现了由相对较弱向起势渐强的转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土地 嫁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