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事业要从小事情做起


    海拔高、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等因素,让丛岗村产出的咖啡豆品质优良。

    “多多农园”团队向丛岗村村委会、农户讲述未来三年计划,一位年轻妈妈在门外旁听。

    

    本报记者余向东

    历史的鸿篇巨著,必须从字词句章一页页书写。彻底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从每一个农户、每一个村子发起冲击。

    4月21日,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首站落户云南保山的两个贫困村。通过“多多农园”,拼多多将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未来5年内,拼多多计划在我国西部打造上千个“多多农园”。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表示:“‘多多农园’瞄准了农业产业利益分配、农村人才留存等核心问题,该模式若成功,将推动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希望它能真正变成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大行动。”

    把利益留在农村,才能够把人才留在农村

    2009年,60岁的胡老德翻过高黎贡山,从怒江州迁徙至保山市潞江镇的半山腰,同族中共有881人先后搬下山,均为“直过民族”傈僳族,鲜有人会说汉语。现在他们仍被称为“半山移民”。

    2010年,胡老德租下20亩当地人不愿种植的斜坡山地,随同族人一起种植小粒咖啡,每年一次的行脚商收购,便是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

    2014年起,云南咖啡价格持续走低,收购价较高峰期暴跌四分之三,胡老德的儿孙先后下山打工,数年未归。同村的咖啡树遭大面积砍伐,成熟的咖啡豆烂在地里无人采摘。

    2019年,又是一年“丰收”季,村里超过40吨咖啡豆原料因价格过低而滞销,胡老德每天下山问询消息。

    今年3月初,在拼多多上海总部,丛岗村和赧亢村的地理、物流、产品等信息,首次被纳入拼多多“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成为这个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天网”中的一个小点。

    3月底,胡老德的一千多斤咖啡豆全部被溢价收购。紧接着,胡老德成了一家新农商的“合伙人”。他所属的丛岗村村道旁,竖立起了“多多农园”的标识,上面写着:“让农人变农商,让传统小农对接线上大市场”“把利益留在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

    云南保山是“多多农园”的第一站,项目覆盖丛岗村和赧亢村,涉及建档立卡人口792人。首期“多多农园”的5个示范项目正在投建,分别涉及茶叶、坚果、雪莲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

    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保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周行君告诉记者,云南一共有88个贫困区县,为了打赢脱贫攻坚,中央把74个贫困区县交给上海对口帮扶,任务艰巨。拼多多在保山的扶贫行动务实高效,公司从一两个点做起,致力于通过改造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既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又从长远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与“多多农园”一起落地的,还有农研队伍、培训团队,以及加工厂的货车。丛岗村周围10公里范围内,坐落着多家新建咖啡工厂,未来3年内,这些工厂将在拼多多的引导下,帮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制化加工。

    高黎贡山山腰处,云南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农科专家,在精品咖啡试验田中引进了毕卡、蓝山、贡山1号、波邦等多个高端品种,将筛选出最适合该纬度和海拔的高品质咖啡;山腰和山顶的740亩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正与咖啡树复合套种,以提升每亩土地的经济收益。

    怒江大峡谷的群山峻岭之间,一个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即将成型。胡老德深刻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氛围:他的儿子正计划返乡,重新种植咖啡。

    改良品种提升品牌价值,助力振兴云南咖啡产业

    保山有百年咖啡种植史,傈僳族对于咖啡的认识始于70年前。下山之前,傈僳族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迁徙后,种植咖啡成了族群首先掌握的谋生技艺。身处咖啡供应链底端的咖农们,与整个云南咖啡产业一起,经历了多年的随波沉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咖啡 咖啡豆 核心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