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抑制病虫害,“湿旱轮作”模式还能吸收设施栽培土壤中富余的“营养”。试验表明,在“湿旱轮作”田块中,在保持表层土壤充分湿润的条件下种植水稻、空心菜等作物的过程中,没有施用任何肥料,水稻没有倒伏,而且产量能保持正常水平。“目前,示范基地的空心菜收割了8次,亩产约6500斤,水稻亩产近700斤,还对后一茬旱生蔬菜的种植更为有利,不仅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旱生蔬菜的产量与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减肥’‘减药’、增值增效的效果明显。”路晓华说。
“湿旱”“水旱”还需因地制宜
“水旱轮作”是我国耕作制度中的一项传统生态模式,在常规设施旱生蔬菜基地种植水生蔬菜,对防控蔬菜连作障碍效果非常显著,但对于莲藕、茭白、菱角等需要保持一定水层的水生蔬菜作物,在实践中则存在一定困难。
一方面在于这些水生蔬菜对水资源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很多蔬菜种植散户都是在棚头挖小机井供水,而浅表地下水大都为硬水,钙、镁离子含量很高,过多灌水反而会加重盐渍化;再加上水生蔬菜虽然能吸收大量养分,但仍然可能有部分氮磷钾养分洗脱后进入水系,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于是,“湿旱轮作”模式有了发展空间。“湿旱轮作”模式源于“水旱轮作”模式,但比“水旱轮作”具有更大的实际推广价值。“‘水旱轮作’需要土面保持有一定的水层,至少5厘米以上,而‘湿旱轮作’只需保持土壤表层湿润即可,该模式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少。”江解增坦言,他下一步的计划将着眼于筛选、选育出更多市场消费量大、与主要旱生蔬菜紧密接茬的湿润栽培作物种类、品种,继续研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力争让这一模式能够适应更多类型的土壤和更广泛的区域。
江解增解释说,湿润栽培作物在表层土壤充分湿润的条件下栽培,因经常性的喷淋、灌溉,可维持表层土壤饱和水含量,避免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造成盐分向表层积聚,对土壤盐渍化和旱生蔬菜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并不比淹水栽培模式差多少,而且整个生长季节的灌溉定额可控制在每亩400立方米以内。既解决了地势高燥区域设施蔬菜基地的保水问题,又可有效避免养分过度淋洗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极大地拓展了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当然,这不是说将“水旱轮作”全部替换为“湿旱轮作”,各地可因时因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淹水栽培作物,防控病虫害类型的连作障碍,可选择莲藕、菱角等水生作物进行栽培;对于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地区,则适合选择一些湿润栽培的作物,比如空心菜、水芹、芦蒿、芋头等,土壤水分控制在操作经验上只需保持“畦面表土不发白”即可;还有一些作物,既可表土充分湿润栽培,也可在浅水层条件下生长,可根据连作障碍的类型灵活运用,蕹菜、豆瓣菜、茭白、慈菇、水稻均属此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20/9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