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迈向全域“共融共美”新时代


    能够向全国输出技术标准和集成解决方案的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堪称“业内标杆”: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达64个,新建大棚物联网设施应用率达80%,农民劳动生产率提升200%以上;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86个,蔬菜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产业发展实现“大融合”,催生1100多家农字号企业,4A级蔬菜景区发展到5家,全国一半以上大棚有“寿光元素”,每年接待超过200万因“菜”而来的客人。

    基于此,持续放大“标杆产业”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已通过“四化设计”理念在寿光落地。生产标准化:寿光抓住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在此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契机,已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范。农业园区化:2018年以来,寿光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全面推广智能管控技术和区块链追溯系统,使每个大棚、每个园区都成为了“绿色车间”“绿色工厂”。蔬菜品牌化:以农发集团为龙头,探索高端直供、订单生产、专柜直销等销售模式,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农民职业化:开好“寿光模式”讲习所,用好“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30万农民大轮训;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行动,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的创业氛围。

    资源要素下乡实现全域“共融共美”

    在纪台镇东方东村,农民赵金重这样概括现在的生活:“走出家门,是平整的道路、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广场上荡秋千的孩童。走进家门,是花香四溢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厨卫厕所和一家四口的天伦之乐。”

    古城街道弥景苑社区的卫生室,2015年起已交给寿光市人民医院“托管”运营,总面积36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实现了分区,空调、供暖、电视等一应俱全,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洛城街道留吕实验小学,是寿光最偏远的小学,但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市前列,历年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近年来,寿光坚持设施建设向乡村倾斜,通过支教、轮岗、成立“导师团”等手段,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让农村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记者在寿光乡村采访发现,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已成为普遍现状;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成为日常现实。据寿光市委常委马焕军介绍,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寿光明确“乡村生态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持续推动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资源要素下乡,城乡发展越来越均衡,乡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人文美、服务美”渐成现实,为实现全域“共融共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温度。

    在乡村宜居化方面,寿光已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以环境卫生、农村改厕、排水治理等12个方面为重点,将所有村庄全部提升一遍,仅2019年,寿光市财政就列支1.35亿元,对30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奖补。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寿光以“农民生活就地市民化”为目标,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构建从幼儿园到全日制大学的全学段教育体系,推广“日间照料中心+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多元化养老模式,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并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十进农家”活动,实施思想筑魂、环境改善、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化惠民五大工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设施蔬菜 回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