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桂园的扶贫队伍中,像宋旭这样从被资助者成为助人者的,还有很多。
2002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先后投入数亿元建立了三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和碧桂园职业学院,分别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寒门学子、帮助一万多名农村籍退伍军人培养了一技之长,让数千名职校毕业生一毕业就拥有了较高的薪资收入。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发展涵养人才、留住人才,2018年开始,碧桂园发起了“寻找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寻找一批老村长、寻找一批深度贫困人口”的“三个寻找”行动。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周世红,就是碧桂园寻找到的一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2013年,周世红返乡创业,一头扎进了秦岭大山深处的严家坪村,成立了“疯婆娘”养蜂合作社。碧桂园在对宁陕县的帮扶中发现了周世红,不仅将她吸纳进碧桂园举办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还与“疯婆娘”合作社合作投资,帮助合作社的蜜产品销往全国。如今合作社已经吸纳50多户贫困户共同养蜂,曾经困住乡亲们的秦岭大山,成了甜蜜生活的“蜜源”。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劲荣告诉记者,目前碧桂园在14个贫困县有超过15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长期驻扎在扶贫一线,集团参与扶贫工作的人数超过1000人。“但我们更希望做好的,是在‘三个寻找’中,与乡村能人合作,与青年返乡创业者合作,为乡村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利益联结让企业与村庄共同成长
8年前,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交通闭塞,仅有一条曲折蜿蜒而又狭窄残旧的山区公路通向村外,村民住着多年的土坯房,走着污水横流的泥泞路,依靠传统的耕作艰难度日,特困户占农户总数比例高达30%。
如今,这里静谧祥和,崭新的复式别墅掩映在苗圃示范基地中。曾经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回流”到家乡,碧桂园在这里帮助建设的苗木种植基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树山村所生产出的苗木定向被碧桂园收购,供需两端的需求被同时解决。“发挥我们的产业优势,把乡亲们纳入产业链,我们就能实现共同成长。”英德市扶贫项目部负责人潘定国说。
碧桂园集团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精准扶贫方式,构建起了联系紧密的脱贫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力量共同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力量。
在鱼咀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下,当地镇政府、鱼咀村委会、碧乡农业公司及村民联合成立旅游公司,共同运营,分别以服务、土地、项目前期建设及管理、房屋入股,股份比例为1∶2∶3∶4,盈利后按比例分红,实现了合理的利益再分配机制。村民们仅提供已经废弃的老屋作为休闲民宿的建设场所,就可以获得固定的分红和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碧乡农业公司在其中获得了运营资金,可以持续为村庄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政府、企业、群众的聚合使得各方要素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千万个扶贫对象作为关键性个体也被拉入到了碧桂园的扶贫产业链当中。有腿疾的温炳光也是在宋旭的鼓励下,到碧桂园职业学院接受了培训,才上岗成为鱼咀村民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我曾经坚定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和我一起培训的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他们有的成了电工、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人员,有的回到家乡自己创业,真正有了一技之长后,自己也觉得腰杆挺起来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02/9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