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英
“能解决喝水这个大问题,必须感谢党和政府!”阳光照入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陇逢屯,村民农业立扭开自家门前的水龙头,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就像清澈的水流瞬间倾泻而下。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隆安县大力推进“从源头到龙头”的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已完成3个片区的集中供水项目,覆盖12个村126个屯,解决了18000多人的季节性缺水问题,为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筑起牢固的屏障,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四十七载艰辛求水之路
“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村好多屯已经缺水,需要从外面运水了。”说到缺水,正值耳顺之年的农业立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隆安县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县,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限制,部分边远山区村屯水源匮乏,只能依靠原生水潭、地头水柜、家庭水窖等蓄雨水使用。南圩镇爱华村、都结乡陇选村一带正是隆安县缺水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两个村一共35个自然屯,就有20个屯存在季节性缺水的难题。“如果老天爷不下雨,每年12月就开始断水,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春节前后。”农业立说,在这段时间里,“滴水贵如油”,因为必须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挑水,家中没有劳力的,只能等着政府从山外运来或者凑钱请人拉水进山。
除了缺水,饮水不安全也是当地村民的一个“痛点”。从爱华村到陇选村,一路翻山越岭,星罗棋布的地头水柜尤为醒目,一窝窝绿沉沉的水让人触目惊心。“地头水柜没有遮挡,脏东西容易掉落,常年不流动,水质容易浑浊发黑。”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水,在枯水时节,却是当地村民的“温饱水”“救命水”。陇选村布律屯曾经有个很不好的“名声”——外地人进山收购肉猪、肉牛,只要一听说是“布律的”,一概拒绝,因为这里蓄养的牲畜有一股“味”。怎么会有“味”呢?一瓢水要三用——洗菜、洗脚甚至洗衣服后的肥皂水还要稍微沉淀过滤喂牲口。这样恶劣的居住环境,让许多进山的客人根本不敢留下喝水吃饭。
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数十年来,这里的老百姓一直千方百计与恶劣的环境抗争。1971年,在当时杨湾公社的组织下,爱华村与周边的銮正村、联伍村、三乐村联合起来,打算修建环山渠道,从数十里外的布良水库引水,由于工程浩大,用了整整11年时间才最终完工。1982年5月,水渠第一次开闸放水,然而,由于设计及建设工艺等原因,两昼夜后,90%以上的水在过程中全部渗漏。
1990年,爱华人农万光、农建通等人在县水利局的对接、帮助下,笃定有一条水系正好穿过爱华村坡井屯一座名为庄垌的石山,村民集中商议凿通穿山隧洞,引出地下水自流灌溉,并发动庄垌周边的5个屯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由于施工危险,除了坡井屯之外的其他屯陆续退出,最终于1994年凿通人工水源洞,坡井屯80多户300多人从此告别饮水难题。
不惜代价求解饮水难题
2016年,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轰轰烈烈地拉开大幕。为了找准全县脱贫攻坚薄弱环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全面筛查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村屯。其中,常年存在季节性缺水难题的石漠化地区集中旱片成为他们最挂心的地方。
经过排查,全县农村饮水中,涉及3个乡镇大约17个村152个屯32000多人口位于石漠化地区集中旱片,大部分利用山泉水或地头水柜解决饮水问题,虽然已经达到脱贫攻坚的饮用水指标要求,但仍不时遭受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困扰。
“有安全饮水是脱贫摘帽的主要指标,饮水不解决,谈何脱贫?”在爱华村调研时,面对当地老百姓热切渴盼的眼神,县委书记、县长不约而同地表态,“不计代价,要解决这些地方的季节性缺水和不安全饮水问题。”
水利部门接到“军令状”后,经过全面统筹规划,将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的17个村划成5个供水区域,以水源较为丰富的村作为集中供水点,通过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修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
水源难寻找、工程造价大、施工难度大——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需要克服重重难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21/9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