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晓雅胡然然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也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这是自2014年以来农村电商连续第6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和快递发展。
缓解农产品上行难,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今年的两会上,农产品电商仍然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从无到有”,农产品电商为农村发展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但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从有到优”?这一话题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不能停留在“搬运工”的阶段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广大消费者对于安全、优质、特色的农产品需求旺盛,但目前的电商渠道能否充分满足这些需求仍存疑问。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认为,满足消费者对于特色农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是电商渠道的优势,但目前多数农产品电商还定位在销售初级农产品的“搬运工”角色上,没有及时对接市场需求,同质化现象严重,尚未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
“一方面,产品同质化容易造成恶性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电商对产品包装、培育推广和质量保障等重视不足,没有培育、挖掘、维护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农产品‘粗笨’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市场占有率。”李生龙认为,产品体系和品牌运营上的欠缺,不但让农产品电商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更制约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空间。
问题出在哪?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齐成喜认为,“小、散、低”(经营主体规模小、经营分散、专业程度低)是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千家万户搞电商,反而造成了千家万户搞不起来,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农业产业链后劲自然不足。”齐成喜说。
发展模式应注重“新”和“专”
如何避免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大海”中沉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认为,要讲好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比如,拥有8000年旱作农业历史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桂冠的内蒙古敖汉旗,通过引入电商,将“敖汉小米”这一“活着的文物”接轨了新兴市场,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使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双向促进。
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带动效应?李生龙的建议是通过多种举措提升中小型农产品电商的运营能力。比如,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电商发展规划,通过政府统筹推进行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破除农村电商平台“信息孤岛”效应;推动农村移动网络、物理网点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户的电商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的合作,共享其线下物流站点及冷链运输渠道,降低中小农产品电商的物流成本。
齐成喜建议,专业的事需由专业的人干。应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与产业电商对接,搭建区域性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由平台统一对接产销环节,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定价、分级、质量标准,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利用,从而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08/8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