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对症下药”建好陕西高标准农田


    王军相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由于陕西南北狭长,地貌多样,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域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生产水平及耕作方式不完全相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采取与各地区情况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陕西农业资源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实践的分析总结,探讨适合全省不同农业区域特点的几种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和相应的工作思路。

    一、陕西农业资源的特点

    农业资源丰富,增收潜力大。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耕地6075.5万亩。据统计,全省中低产田面积达4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对这些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必将显著增加现有耕地的产量。另外,全省有宜农荒地约2000万亩,建设潜力很大,按垦殖率50%计算,即可增加粮食20多亿公斤;全省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亩,目前利用率不足30%,如通过建设进行草场改良,发展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资源分布不均,立地条件各异。陕西的农业资源从总量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少,质量差,水、热、气及生物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分布格局上不协调,生态失调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总的来看,干旱和水土流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制约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又有所不同,从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角度,可将全省农业区域作如下划分:

    长城沿线风沙区。该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8%,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面积2700万亩,人均40亩,是全省人均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农业区;水资源总量17.62亿立方米,人均2576立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0%。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风沙侵蚀严重,土地瘠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片流沙尚未治理。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23.3%,土地广阔,光能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钾质,发展农业具有潜在的优势。但水土配合不好,地形复杂,梁峁起伏,支离破碎,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渭北旱原和关中平原区。是全省粮棉油的主产区,也是几年来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两个重点,区域粮食总产占全省的70%以上。渭北旱原台塬、高平原面积大,土壤以垆土、黑垆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层深厚,富含钾质,加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是小麦、玉米、烤烟、花生的适生区,也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关中平原区自然资源匹配较好,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热条件较好,水利化程度较高,水地面积占全省80%。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利设施老化和管理不善,水资源日益紧张,土壤养用失调,环境污染趋于严重。

    汉中盆地平坝区。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适生种类繁多,是陕西的“鱼米之乡”。区内布局石门、红寺坝、党河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具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条件。但水利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是该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陕南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除汉中盆地以外的农业区域。该区水热资源丰富,适应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林牧争地矛盾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化程度低,干旱威胁较大,农村能源紧张。

    二、适合陕西农业区域特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根据农业资源区域特点和近年来的工作的实践,陕西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一)平原灌区以田间配套为主的建设模式。这里所讲的平原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渭北高原的旱原、台塬和高平原以及汉中盆地的平坝和谷地等区域内具有灌溉条件或通过水资源建设可以灌溉的平川地带。此类型农业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适合于建设水地。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以水为龙头,实行水、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的方田林网,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目的。项目建设的前提是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已经建成或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井灌。项目建设的优势是投入少,见效快,贡献大。根据水源状况划分,此种类型又可分为引水灌区,井灌区和旱改水三种建设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平原 粮食 水土流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