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正是有千千万万农民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乡村年味在老味道、老习俗、老物件中薪火相传
春节是个怀旧的节日,我们在老家体会老一辈的习俗,在故乡品尝家的味道,在充满过往痕迹的老家具中翻出记忆中的物件……
在北京,我们可以去逛庙会,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
在河南,可以真正感受到传唱多少年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在新疆,我们可以品尝维吾尔族春节家宴食品,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抓饭),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等。
在福建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音近,寓意进入佳境。
在河北,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在山西,我们可以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的头脑;在大年初二早上喝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面茶。
在陕北,春节更是炽热的,到处红红火火。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然后在新年第一天吃上一碗臊子面,开启热热闹闹的一年。
乡村年味正是在这些老味道、老习俗、老物件中薪火相传。它是小时候栽的老树,是妈妈做的麻片儿,是随风飘扬的过门笺子,是保存已久的粮票,是磨损缺页的连环画,是太爷爷留下来的枕头匣子……正是万家灯火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记忆,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传播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着新年温暖的情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2-19/8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