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贵州省毕节市在七星关区开展了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建立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系统性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切实解决“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的问题,闯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制定“多套餐”,推进精准扶贫
“多套餐”即针对不同产品产业和贫困人口制定的多种扶持措施组合。七星关区制定了20多项“扶贫套餐”,收录了能繁母牛、绿壳蛋鸡、乌骨鸡、蛋鸭、黑山羊、设施蔬菜、脱毒马铃薯、蚕桑、莲藕、羊肚菌等多个方面的种植养殖项目。为强化精准性,落实扶贫开发“扶真贫、真扶贫”任务,七星关区提出了扶贫工作“六项要求”。一是对象识别精准。通过“四看三公开,两议一公告”精准识别法对贫困户进行识别认定,群众心服口服,社会认可度高。二是项目安排精准。盯紧致贫原因,编制扶贫“套餐”,每种“套餐”都匹配了相应的贷款额度、贴息额度和贷款周期。三是资金使用精准。各类“套餐”资金都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和认真测算,既有效避免了支农资金“撒胡椒面”,又缓解了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措施到户精准。贫困户自愿申请“套餐”,乡村干部指导并经实地踏勘后给予确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真正做到了因人因地施策。五是人员落实精准。明确实施办法、公示申办流程、明确各级主体责任,健全覆盖区乡村三级、包含行政技术两条线的“三级双线”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套餐”的每一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六是脱贫成效精准。对每一个扶贫“套餐”产业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效益,均进行了精心测算,确保所推荐“套餐”项目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回报高且2-3年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的优质项目。
设立“一市五金”,开展问需扶贫
根据不同贫困户的不同需求,七星关区设立了“一市五金”。“一市”即免费苗木超市,针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部分耕地撂荒闲置的实际,政府出资建立“苗木超市”,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五金”即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等五类资金,一是针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投入3000万元建立了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对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预付医疗费用的特困群众,由周转资金先行垫付,待治疗出院后,分别从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渠道报销补回所垫付资金,滚动使用。二是针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投入3000万元建立了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对选择扶贫“套餐”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给予“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区级风险补偿”扶持。三是为消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再投入3000万元建立风险兜底资金,对实施扶贫“套餐”项目遇人力不可抗逆因素造成经济损失达30%以上的贫困户给予补偿。四是针对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户脱贫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3000万元壮大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五是向生态畜牧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增资注入3000万元壮大产业发展担保资金,为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贷款提供第三方担保。
加强“六个结合”,促进综合扶贫
七星关区注重扶贫开发的系统性,紧扣扶贫主题和农业板块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资金保障、风险兜底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做到了“六个结合”。一是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农业板块经济规划和农业调整方向,编制了一系列短、平、快的产业项目,为精准扶贫提供产业载体。二是将扶贫开发与撬动金融资本相结合。通过建立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与农商行达成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区财政投入小额资金,撬动了金融机构10余倍资金。三是将扶贫开发与培育市场主体相结合。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贷款担保资金,先后扶持了1130个种植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群众通过入股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将扶贫开发与激活社会资本相结合。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撬动了10余倍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2014年工作启动以来,已带动3.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五是将扶贫开发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政府从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以村集体名义注入参股,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贫困户发展。六是将扶贫开发与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相结合。“套餐”由贫困户主动申报,政府仅提供技术指导和贷款贴息扶持,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导”,扶贫动力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2-04/8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