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区已吸引金土地、蓬勃等127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驻,其中有25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建成钢架大棚3600座,当前种植的蔬菜品种以辣椒、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为主,正逐步向有机菜花、圣女果、小乳瓜、秋葵等高附加值的果菜过渡。
引“三变”、建机制
——产业链成了广阔天地里的大“扶贫车间”
“土地入股收租金,资金入股分红金,劳力入股赚薪金。”如今,在秦州西南部的高寒冷凉山区,这种全新的发展增收模式正在照亮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
在秦州区杨家寺川道区设施蔬菜基地,秦州区经作站站长任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成立金土地、蓬勃、丰运、天禾、成海5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管理经营,建成钢架大棚1500多座,连栋温室4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1处,主要种植西红柿、杭椒、黄瓜等蔬菜,亩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
“我们合作社原来带动了122户精准扶贫户,现在减少到了89户。”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甲奇说,合作社入驻园区后,共吸引48户村民拿土地入股73亩,农户可在拿到每亩地500元流转费的基础上,第一年按流转费8%的分红,以后分红比例每年上浮两个百分点,上不封顶;同时,合作社吸纳了60户贫困户以1万元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29户贫困户务工,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可按入股资金8%的比例分红,务工贫困户连续3年每年务工工值达到1万元的,可获得8%的额外奖励,达到2万元的则按工值的10%进行奖励。此外,合作社除了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外,还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鼓励村民承包经营蔬菜大棚,经营情况好的,还会有相应的奖励扶持。
杨家寺镇中川村贫困户马村林,家里人多地少、生活拮据。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妻子只能丢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远赴新疆打工。2017年春节,回到家乡的他了解到秦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合作社建设情况,把家里的3亩地入股到合作社。之后他又到金土地合作社打工,靠着辛勤劳动和不断学习,逐渐从一位“门外汉”变成蔬菜种植技术员。2017年,他从合作社领到的年底分红和工资共有6万多元,一家人也从40年的老屋搬到了新建的二层小楼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秦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的杨家寺镇、秦岭镇和牡丹镇等村镇2271户贫困户发展,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实现了高寒冷凉贫困山区的贫困户高质量、可持续稳定脱贫。
通过实施“三变”改革,秦州区促成了一个个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盘活了土地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所释放的发展活力,提振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蔬菜产业发展上来。李逢春说,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17家、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其中,创建国家级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35个。
“龙头企业入园、合作社参与,解决了蔬菜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全产业链打造的方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运营、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和务工创收,真正把群众吸引到了产业链上,这无异于在贫困山区的广阔天地里打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扶贫车间’,使产业获得了长久发展的生命力,也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有了坚实的依靠。”雷鸣说。
拓市场、塑品牌——“秦州蔬菜”开启山区群众脱贫新篇章
酒好也怕巷子深,优质蔬菜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拓宽蔬菜的销路,2018年11月,由秦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秦州蔬菜网上商城”正式上线,商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蔬菜从基地直达餐桌:客户只要一次性购满10元的菜品,城区5公里范围内都免费配送,5公里外则加收5元的配送费。
“只要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秦州蔬菜网上商城选菜买菜,价格与菜市场里的差不多,好多菜还比市场上卖得便宜。”在天水市区采访时,居民王女士对记者说,这样买菜很方便,下了单,只要等着快递员送菜上门就行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9/8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