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利益联结,稳定增收“固”产业
利益联结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推动各方利益联结。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在壮大主体的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方式,变贫困户“单打独斗”为“嵌入产业链条”,探索出“藤上结瓜、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提炼出武汉市“三乡工程”、黄冈市“五位一体”、十堰市“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增收”、“扶贫车间”和恩施州“121+X”等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整市有模式、县县有亮点”推进态势。二是夯实利益联结基础。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经营主体和贫困户提供农资配送、农机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全方位农业服务,让经营主体和农户吃下“定心丸”。三是拓宽利益联结渠道。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指导各地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106个,量化集体资产390.6亿元,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支持贫困县建立县级交易机构25个,加快部署“湖北农村资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产权抵押创造条件。
坚持多元投入,资本下乡“扶”产业
资本下乡是活水。我们始终推动多元投资扶贫产业。一是政策推动。争取中央、省级支农专项向37个贫困县倾斜,2016-2018年安排贫困地区支农投入88.8亿元,做到年年有增加、县县有增量。二是社会联动。实施“三乡工程”“千企帮千村”活动,组织2983家民营企业帮扶3287个行政村,累计投入39.17亿元。三是金融撬动。协调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推出“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按每吸纳和带动1个贫困户贷款10万元的标准发放贷款86亿元,带动帮扶贫困户12.8万户;指导省农业担保公司在14个市、县建立分支机构,累计为小微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业务1368笔,放贷近15亿元;各级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创新推出政银保、财银保、银保模式信用保证等30多个扶贫保险产品,保险扶贫已覆盖全省90%以上的贫困村,支付赔款3.77亿元。
坚持服务保障,科技帮扶“保”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先行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优势。一是组队伍。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队伍,组建省、市、县、乡级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驻村带点、入户入田、进圈进园等活动,为贫困村提供“基层点菜、专家上门”的菜单式服务,2018年农业系统共派遣8717批次、1.8万人次技术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二是推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着力强化农技、农机、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远程服务体系建设,在贫困地区推广老果园改造、茶园绿色防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稻田综合种养等省级农业主推技术701项,农业关键技术到位率达85%,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年均以2%以上的速度递增。三是广服务。在恩施州8个县和9个深度贫困县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全覆盖,在贫困地区建成1698个12316益农信息社,聘请益农社信息员450人、益农社专家340人,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带动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销售3.7亿元。四是推范例。总结提炼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推广的模式和范例,汇编印发了《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典型范例》,发放各地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1284场次推模式学范例活动,培训人员68.7万人,共同讲好农业产业扶贫“湖北故事”。(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党组书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19/8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