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星陈兵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坚持“两个精准”基本方略不动摇,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培育内生动力上求实效,运用系统改革思维,通过一系列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组合拳,全区7.4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中已有4.56万人顺利脱贫,1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1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达到功能配置标准,完成了60%以上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路径与举措
通过压实工作责任,围绕“两个增收”,聚力“两个精准”,强化合力攻坚,突出因地制宜,铜山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标本兼治的扶贫开发路径。
精准识别,把严“进出关”。为杜绝扶贫领域虚报冒领、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蝇贪”现象,铜山探索了一套严格的识别流程。在把好进的渠道方面,严格按照“两公告两比对四公示”的流程,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做到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符合精准识别标准的低收入人口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不留死角。在勒紧“退”的关口方面,铜山对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不以家庭收入来简单衡量,既看收入是不是稳定超过标准线、生活水平是不是明显提高,更看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居住条件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按照“五签字五确认”的工作机制,从建档立卡到脱贫销账全过程,顺次做到识别人签字确认、农户签字确认、帮扶人签字确认、检查验收人签字确认、镇政府盖章确认。为保证进入和退出的质量,区纪委深入开展“阳光扶贫”问题核查工作,走进全区20635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中实地核查,确保了监管系统信息内容完整、数据精准、逻辑正确。按照“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工作要求,2016年以来,铜山低收入农户共脱贫4.56万人,新增低收入贫困户191户647人,清洗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326户701人。
压实责任,聚力“大合唱”。“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扶贫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为压实脱贫攻坚的责任,铜山明确了各级党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责任人,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将机关挂钩帮扶纳入区级机关争先创优绩效考核,明确脱贫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明确工作责任,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奖惩问责相结合,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事有人抓、责有人担,干多干少、干孬干好不一样。为集中优势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铜山区还完善“后方挂钩”帮扶制度,安排104家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30个经济薄弱村,选派30名机关工作人员任帮扶队员并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强化对挂钩帮扶工作的督查检查,及时督促整改,推动了帮扶单位和帮扶工作队员管理由“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2017年,铜山后方挂钩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964.78万元,比上年增加226万元。今年1-7月,后方挂钩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682万人。市供销合作社发挥为农服务的功能优势,在全区1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施扶贫“5+1”工程,按照“供销e家全国平台+县域电商运营中心+镇村电商服务站”的模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初,铜山还动员30家受到省表彰的优秀民营企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拓宽了帮扶渠道。
自加压力,夯实“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对于铜山来说,“两不愁”可谓不成问题,“三保障”需要强化落地。为此,铜山多管齐下,对“三保障”实行了“三兜底”。在医疗保障方面,实行了“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保障体系,全区共33家医疗机构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合计办理2445例“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病人住院手续。对低收入农户的医疗费用,经城乡医保、大病医保、民政医疗救助3道报销手续后,铜山再进行商业险报销,剩余部分由区里设立的医疗扶贫救助专项资金兜底。今年,按照上级要求共计为全区42623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代缴852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用。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铜山对学前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儿童实行政府补助,对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免除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必要的保障,2017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979人次,发放政府资助资金5187万元。今年8月,还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合作,实施“囊萤计划”,对28名父母罹患恶性肿瘤在读大学生每月资助500-800元助学金。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针对988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低收入农户,制定了两年改造计划,明确了“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改变以往先建房后奖补为先奖补,有效地加快建设进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2-21/8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