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铸乡村之魂兴文明之路


    本报记者陈兵余瑶

    “东方紫气三千丈,天下水晶第一城。”人们认识江苏省东海县,大多是从水晶开始的。其实,透过晶莹剔透的宝石望去,东海还是一个典型的苏北农业大县。

    在东海20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4万人口,其中85%左右在农村。近年来,受益于硅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当地老百姓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82元。

    富了口袋,“富脑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回应老百姓的新期盼、新需求,东海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为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为宗旨,全面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享有更多的精神文化获得感。近日,记者来到这座水晶之都,一路探寻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破译“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先进之道”。

    用活一间书屋

    ——创新实施“耕读传家”农民阅读志愿服务项目,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一批农家“文化大院”,巩固乡村“文化堡垒”

    2005年,第一家农家书屋在甘肃建成。此后13年间,60余万家书屋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乡土大地上。这一惠民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的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也因此被誉为“家门口的图书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早在2008年,东海县就实现了县域内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然而,时代的脚步匆匆向前,农家书屋建设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农家书屋大多设在村部,农民阅读不方便,加上许多图书配置不合理,书屋资源闲置、利用率低的情况较为严重。”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崇慧说,这种供需矛盾不化解,农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将直接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为防止农家书屋沦为文化“道具”,2016年,东海县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志愿服务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实施“耕读传家”农民阅读志愿服务项目,对现有农家书屋管理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将农家书屋从束之高阁的村部转移到农户家中。

    选择什么样的农户来打理农家书屋呢?这个问题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而在反复权衡、推敲之后,东海最终选择了村内家庭条件较好、责任心强的农户家里,石湖乡廖塘村村民马如飞就是被“选中”的一个。

    “如飞书屋文化传,农家小院乐翻天。”来到“如飞书屋”,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吸引记者驻足。今年44岁的个体老板马如飞将自家新建的二层小楼全部腾出来用作村里的农家书屋,而且一家老小齐上阵充当志愿者,为有阅读需求的乡亲们提供贴心服务。       

    廖塘村是一个只有528户2300余人的小村庄,村里以留守老人儿童居多。为了用“活”一间书屋,在阅览室之外,马如飞还特意设置了美术室、棋牌室、康复室、休息室、民俗展览室等,甚至还建了一个大舞台。马如飞告诉记者,他自幼喜爱书法画画,吹拉弹唱也“拿得起放得下”。平时他和村里热爱文艺的伙伴们排练些文艺活动,而且已经连续7年在村里领办春节联欢会。现在,他的农家书屋不仅是留守儿童读书写作业、学歌做游戏的地方,也是老百姓写字画画、唱戏聊天的好去处,俨然成了一个农家“文化大院”。

    维护一间书屋,不能单靠“马如飞”们的一腔热情。通过设立管理志愿基金、制订《志愿者嘉许奖励办法》等手段以及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的形式,东海不断加大对农家书屋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同时,引导民间力量,发动党员、乡贤参与志愿管理,带头搞读书会、带头推文体活动,彻底激活农家书屋的每一个文化细胞。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东海,一间间书屋走进寻常农家,一本本好书抖落身上的灰尘,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港湾”“文化粮仓”。目前,“耕读传家”项目已经推广至全县100个行政村,30万农民从中受益;110多位农民报名成为耕读志愿者,“人捐一本书,书香润晶都”公益募捐活动募集各类图书4.3万余册……如今,东海城乡处处闻书香,接地气的农家书屋越来越有人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将村风民风引上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农民群众 连续 珍珠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