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探索应用可降解地膜 促进农业生态环保 图为荆州可降解地膜试验点。
图为地膜经过一定时间降解后,已经变成粉末状。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逐渐在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中推广应用,这一技术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被人们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
然而,传统农用塑料地膜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据统计,我国地膜覆盖面积约3亿亩,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专家认为,残膜的“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专家们建议,加快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推广,有助于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为此,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支持神农架、红安、兴山、荆州等地开展可降解膜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神农架:两年试验效果明显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山区,海拔高,积温低,日照时数短,农业生产离不开地膜,常年使用量在50吨左右。
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17年林区生态能源局在宋洛乡择地覆种红高粱15亩,开展可降解农膜试验。今年扩展到500亩。分别在新华、松柏、红坪、宋洛等乡镇选择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坡度、不同作物的田块做对比实验。
结果发现,可降解膜与普通地膜的柔韧性和张力相比,较差,易破损,而对保温、保墒及抑草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降解效果明显,降解率达到80%以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小,同时还节约了清除残膜的劳力费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红安:推广可降解地膜500亩降解率85%
红安县结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今年在全县建立核心示范区500亩,辐射带动面积2万亩。在示范区内,推广可降解地膜500亩。可降解地膜由县觅儿工业园湖北中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提供。
此项工作先由县农业局联合乡镇制定实施方案,并在红安农业信息网上公示,各乡镇开展宣传发动,将相关政策、实施时间、工作措施等宣传到村、到户。
试验示范点为华家河镇熊河300亩花生地、城关镇周家冲200亩花生地。
试验结论:
一、降解膜与普通膜相比较,柔韧性和张力较差,对保温和抑草有一定的影响。但降解膜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污染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降解膜在田间易于风化降解,如果推广应用有利于降低地膜回收强度及费用。
三、降解率85%左右。
兴山:烟叶示范推广面积1000亩
荆州:玉米试验效果明显
2015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在兴山(烟叶)和荆州(玉米)开展6种不同厂家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评价试验研究,通过对其田间降解特性、影响因子、经济性等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研究其降解性能、农田适用性等主要功效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出与区域特点相适宜的全生物降解膜应用技术效果及规程,评价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可行性及政策支持建议。经过3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地膜均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温、增产效果,与普通PE膜无显著差别,控草效果还需进一步改善。2018年,兴山县示范推广可降解地膜(烟叶)1000亩。
链接:
可降解地膜,主要原料为降解母粒与塑料粒子母料混合生产而成。降解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降解。
而传统地膜,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降解,易造成农业土地“白色污染”。
(本期整理:程学军 张青冬 周继文 毛波 周惠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0-20/7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