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熊鹤雯)有机质流失、盐碱化、耕层变浅、酸化、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问题正在侵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并由此引发出环境恶化、土壤污染加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土壤修复从哪里入手?谁来承担?6月28日,2018中国土壤修护与精准施肥高峰论坛在潍坊召开,数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建言献策,发愿共担土壤修护事业的重任。参会各方表示,一定要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争。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指出,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中国连耕、抢耕现象较多,资源的长期透支,要素的大量投入,使土壤难负其重,盐碱化、酸化、养分失衡等问题接踵而至。修护退化土壤已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从专业角度分析出土壤的现存问题。他指出:在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的大环境下,中国土壤呈现出抗旱抗涝能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板结等症状。土壤环境的变化,致使各种病菌及线虫引起的病害不断加重,造成作物经济产值下降,使种植户蒙受损失。
土壤问题最突出的是设施菜田。设施菜田的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再加上高效益带来的多年连作、肥水管理不当等,导致了土壤中自毒产物积累加剧、连作障碍、土壤酸化、板结和次生盐渍化等现象的发生。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提倡施用功能肥、控释肥代替普通化肥,利用淋洗、侧渗等盐分运移特性降低耕作层盐分含量等技术措施修护土壤。
中国科协海智计划专家,高继明教授认为像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对土壤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秸秆还田、种养平衡、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等措施使得土壤“越种越肥”。
针对土壤修护的具体措施和技术,专家给出了专业建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黄占斌指出,腐植酸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对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可以控氮释磷促钾,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维持土壤酸碱平衡。黄占斌还提出,高效、增值、多功能、生态环保的新型肥料将是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姜存仓则指出,施用生物炭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壤碳库,还可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pH值,增加土壤速效磷、钾和有效氮,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作为企业的代表,对土壤问题也是备感焦虑。他说:“土壤退化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种植者的生计,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在业界共同努力下,土壤修护技术在进步,种植者的保护意识在提升。会上还启动了“美丽中国——中国耕地保护在行动”活动。
新闻链接
纵观世界各国耕地土壤污染的防治历程,大多采用的是以风险管控为主导思想的防治策略。
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类型日趋复杂,污染物浓度、价态和生物有效性、土壤类型、种植结构等均有差异,治理难度较大。而且我国针对耕地土壤风险管控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研究成果尚未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践,缺乏技术集成和实际工程化应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06-29/26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