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湖,47年等一回 农村新报讯 湖北监利 湘客
今年的“双节”安排:游湖。
去哪里游?桐梓湖。战友坚定地说。我心里一亮,久违了,47年前结缘的桐梓湖。
1970年,我是监利县姚卜公社长岭大队第五生产小队的一名年轻社员,还未跨进18岁的门槛。
这年冬天,全县各区、各公社,都派人去开挖桐梓湖。冬季基本上是农闲,又是兴修水利设施的最好时期。
一天大早,男劳力带上捆绑好的被子和菜米,乘坐两条木船整装待发,一条木船堆放着棉秆、豆秆和粮草,一条木船用于载人。
小船悠悠,迎着晨曦,从沙湖出发,进入浩瀚的洪湖。冬天的洪湖,蒿草枯黄,残荷参差,凸露的浅滩,一群群且飞且歇的大雁和野鸭,叽叽呱呱,听见动静立即起飞,转移到另一块泽地。
架桨在行驶中一般两小时轮换一次。炜爹是小队长,轻轻地说:我们进入了桐梓湖,桐梓湖与洪湖是连体关系,仅是一个地域名称的区别。
夕阳西下,晚霞赤红天际和湖面。队长提醒要加快船速,一旦天黑,迷路在无垠的洪湖里,不容易找到出路。
船行了整整一天。行程有多远,没人计算,估计一百多里。
湖风吹老少年人。第二天一早,呼呼北风,像把生锈的剃须刀,刮在脸上生疼,时间一长,脸上撕开细细的褶子,解决褶脸的办法很简单,湖壳油(蛤蟆油)便宜,小的四分钱一盒,大的六分钱,油渍渍的有股腥味。
最初桐梓湖的堤埂是用稻草分割堤界的,用箢箕戽掉表层稀泥,地质变得稍柔软些,跳板是草要缠绕的三四米长的棍棒,五根拼接,铺成来往两条路,用于防滑和防陷,箢箕里装着黑色的泥巴,肩上忽闪忽闪的扁担,发出哧吱、哧吱的歌声,犹如一曲经典的劳动号子,演绎出一种向上的精神。
这种生活过得十分洒脱,无牵无挂。收工后,吃完大锅饭,我常和一位知青相约漫步在无际的原野,踏着黑乎乎、软绵绵的泥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里没有特别难忘的景色,也没有艳丽动人的地方,在这宽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沼泽地,只有雁啼声声,蒿草枯黄,还有刮面的湖风不时地戏弄着我和她的脸颊。“到了,这里就是桐梓湖。”我的回忆被打断,一帮人下车站在桐梓洞排水水闸上。
战友李生香充当义务导游:你们现在看到的繁荣景象,在47年前是没有的,那时这里荒无人烟,当年毛市区姚卜公社的堤段向前延伸不足100米。如今的桐梓湖村,以黄鳝、河蟹、龙虾等特种水产养殖为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养殖规模辐射周边养殖渔农3000多户。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水产第一村”的荣誉称号。
这里与我忆念中的桐梓湖截然不同。
一位中年妇女脸上绽开的笑容像荷花一样灿烂,纯朴得像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璞,还热情地把剥好的莲子米,分送到我们的手里,那种执着的肢体语言和盛情的眼神传递,你不吃是不行的。颗颗如玉的脆嫩的莲米哟,甜上嘴里,醉在心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0-10/7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