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资环学院有两次想在曲周开展一些大的项目,结果都碰到同样的问题:地方推广部门没时间或者没精力,毕竟教授们写论文和人家没有太大关系,作为朋友可以帮忙,总不能天天帮。
“怎么做点事就这么难,不行回去算了,回农大自己在温室里弄几个盆弄点肥料我自己都能控制。走还是不走?犹豫半天。但想到课题第二年必须完成,不能真打退堂鼓呀,得想办法。”李晓林说。
于是,张福锁、李晓林就开始自己在实验站周边寻找示范田。那时候,附近竟然没有一块50亩以上的小麦地,全是棉花。因为这里盐分比较多,历史上都是以棉花为主。他们只好开着车四处转,找啊找,一直找到城南5公里的白寨乡,那里有四五万亩成片的小麦地。虽然实验站在城北,离这儿有20多公里,也没有更好的地了,只好选在白寨乡的白寨村。
当时有县领导对张福锁说:“张院长你们别费劲了,你们让农民种,农民也不听你们的,就是召集开个会都很难,更别说组织他们干活了!干脆通过县里把示范方几百亩地流转过来,你们给点实验费,统一种多好。”张福锁说:“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在北京就行,何必来曲周。我们是想让农民自己真正把技术用起来,自己增产,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传播下去。我们不是要在这里做一个样板给别人看,是要了解其中的过程,这些技术到底能不能用、怎么用,用的中间有什么问题,根据这些去优化技术,真正实现大面积的高产高效。”
地找好了,另一个阻力又来了。农民对教授们的技术很消极——6月初小麦收了,第一季实验就从玉米开始。“我们把高产高效技术讲得很细,用什么优良种子、什么肥料,怎么施肥,想让农民跟着我们的指导做。想得挺好,但是做起来那个难呀。”李晓林说到这里直摇头。
他们在万亩示范方里选了一块地,准备打造成核心示范方,周围选上一系列示范点,先做给农民看。核心方是163亩地,一共74块地,一块地最多4亩,有的一小条才5分地。“100多亩地要是自己开拖拉机两天就能播完,怎么着3天也能播完吧?但是到最后,农户都是自己种、自己收,机器也是自己联系,整个过程持续了11天!我们发现农业生产并不像原先想的那么简单,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效率这么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24/7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