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山里的“金色扶贫”


大山里的“金色扶贫”

——重庆市烟叶产业扶贫攻坚扫描

( 2015年12月19日  01 版)

    本报记者邓俐

    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艰难……但那是过去。如今,一片片金灿灿的烟叶迎风欢摇,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气派的小楼接连“生长”……这是实施烟叶产业扶贫后的山区巨变。

    2007年以来,重庆市将烟叶产业确定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区基础设施,发展规模种植,已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山地烟区新格局。在黔江、酉阳、巫溪等区县,烟草种植成为政府税收重要来源。来自烟草行业的“金色扶贫”行动,已成为扶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烟业“奇观”,留守老人年挣10万元山区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

    泥。为此,重庆市大力开展了“撤并村公路通达工程”。据统计,2014年修建了村镇水泥路4000公里。特别是800公里烟田机耕路的建成,让烟农摆脱了肩挑背驮的劳作时代。

    但是山高坡陡、土地零散,仍然是山区农民一直挥之不去的痛。

    2007年以来,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利用烟叶产业带动作用,极大增强了山区自主发展能力,夯实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条山区依靠烟叶种植实现产业扶贫、增收致富的新路展现在农民眼前。那一捆捆、一垛垛金色的烟叶,承载了大山烟农的小康梦。

    巫溪县彭庄村农民冉隆清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承包了85亩土地种植烟叶,每年净赚10多万元。在烟草扶贫的众多见闻中,这本来不是新闻。但如果把冉隆清的身份稍作交待,这就是真正的新闻了——他是一位留守老人,而且已年过七旬。

    在重庆的烟草种植区,类似事例并非鲜见。

    南川区马嘴村留守妇女童康贵加入烤烟专业合作社后,成为职业烟农,年收入翻了四五倍;黔江区南海村烟农王兴富、刘召富两兄弟通过合办农场,进行烤烟创业,烟叶收入早已突破百万元……

    过去走的是烂泥路,种的是巴掌田,包里没有一点钱,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如今,新路通了,腰包鼓了,家家户户盖楼房,摩托车、三轮车随处可见,小轿车也不稀奇,大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从此不再辛辛苦苦外出务工……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被酉阳艾坝村村民李朝海铭刻在心。

    “这一切都离不开烤烟这片‘金叶叶’!”李朝海说,烟草产业让深处大山里的他们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从重庆市烟叶种植布局来看,其烟叶种植涉及12个区县、176个乡镇、801个村、2546个种植单元、19990户烟农。

    2014年尽管烟叶受灾,烟农售烟收入仍达到13.64亿元,同比2011年增加1.51亿元。”重庆市烟草专卖局负责人预测,2015年全市预期将收购145万担,烟农总收入(不含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和救灾补助)预期将达到20.95亿元。

    山上种烟富,山下自驾游

    自开启“烟草扶贫模式”后,曾经山区农业生产分散、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的发展瓶颈,已被破解;曾经贫瘠的山地,如今已成为村民们的“金山银山”,家家户户笑开颜。

    2009年,黔江区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31个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同时将麒麟村作为重庆市“烤烟第一村”来建设,使麒麟村走上了规模化种植烤烟的道路。

    “这几年,烟区修了公路,建了水池、育苗工场、新型烤房等配套工程,烟叶质量、产量不断提高,售烟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麒麟村党支部书记阮文举说,尝到甜头的村民,都把烤烟作为家庭增收的产业来抓,还纷纷流转撂荒地来扩大种植规模。

    酉阳县大涵村地处高山,海拔1100米左右,除了种植烤烟,无其他经济作物。由于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导致烟农难以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实现增收致富。在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后,大涵村建起了烟水、烟路、烟房等生产配套项目,种烟成本不断降低,种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现在路修好了,政策好了,种起烟来省心、省钱,成本一年比一年降低,日子越过越好,我打算近期带着老婆孩子自驾游。”39岁的大涵村烟农罗林波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烟草 土地 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