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土壤改良引来了“PPP”


土壤改良引来了“PPP”

( 2015年12月14日  01 版)

    

    本报记者刘艳涛

    “我很丑,但很爽口。”近两年,外形粗犷的四川省蒲江县丑柑知名度不断飙升。人称“丑柑大哥”的长秋乡果农王祥学也一夜成名。因为他的果子饱满、有光泽,丑柑变“美”柑了。

    近日,记者来到丑柑大哥果园寻找答案。他随手拿起一根树枝,往地里一插,轻松进去二三十公分;用铁锹挖一下土,蚯蚓乱爬。他说,健康土壤就是答案!不光他,蒲江县20万亩丑柑园正在整体变“美”。

    “前些年,果园地力越来越差,很多果树都黄黄喽!”丑柑大哥说,这是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但农民却很无奈。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道出了背后的困境:土壤改良投入大、时间长,谁愿干?生物防控技术、生态循环体系构建具有较强专业性,谁会干?农民收获的优质产品,谁能卖?

    在成都市政府支持下,蒲江开始探索将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关系)引入生态循环农业。以土壤提升项目为突破口,今年蒲江县政府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PPP合作。嘉博文提供技术保障、专业服务,土壤有机质提升达到设定目标后,财政出钱补贴,农民只承担一小部分,却能享受专业生产和市场服务,最终获得产品优质的溢价。

    嘉博文凭借领先的生物腐殖酸技术能力和服务经验,全新设计了耕地质量提升“5+1”综合服务模式。长秋乡彭河社区果农张先海加入该体系后,享受到了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机械化施肥、土壤大数据、有机质循环利用五大服务项目,以及一个包括电商、保险、信贷在内的综合后端保障体系。他说,有嘉博文专业人员指导,今年的丑柑似乎长得比往年都好看。通过有该体系背书的销售平台,每斤能多卖1元多。

    嘉博文首席执行官于家伊认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对于服务商来说,空间巨大,但需要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嘉博文协助蒲江县政府,搭建服务平台,整合优秀服务商,将服务产品化、系列化,推动了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化的探索。蒲江生物防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都采取了PPP模式。

    在PPP模式基础上,当地政府已经发起成立引导性基金,财政出资5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元,专门用于耕地质量提升。作为基金重要参与者,于家伊始终认为,创新带来活力,创新也将开创生态循环农业的未来。

    点评

    无论是从转方式的视角,还是从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的视角,理解土壤提升问题的重要性是个简单逻辑。共识已有,落地却很难。往往政府补贴一亩,提升一亩,补十亩提升十亩,补贴一撤,就停滞不前。土壤提升需要技术创新和应用,也同样受制于“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农民来讲,丑柑大哥算一笔账:仅改良土壤一项,每亩要增加成本千元以上,猕猴桃种植要更多。更关键的是不知道怎么干,费很大劲如果卖不上好价钱怎么办?不解决这些,你再跟他说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可就要更费周折了。

    政府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蒲江引入PPP模式,是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化过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创新实践。我们必须加快建立新型经营服务体系,让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农业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政府的不足。依靠创新驱动,处理好政府、市场主体、农民三者关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产业化 果树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