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科协了解到岚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困境后,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帮助成立了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并建立了马铃薯科普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目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产能超过5000万粒,种薯覆盖岚县25万亩马铃薯种植,有效解决了岚县种薯退化、抗病性不强的发展瓶颈。
“看,这就是马铃薯原原种,这小东西成了岚县薯农致富的‘金蛋蛋’了。”在日光温室里,康农薯业公司总经理李先录拔起一棵马铃薯脱毒苗,根部带起了一个鹌鹑蛋大的小薯,他介绍说:“农户种我们生产的脱毒马铃薯,平均每亩增产1000斤以上,增收600-700元。”“到2020年,我们将通过马铃薯产业直接带动300-4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辐射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刘思昭说。
“临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基岩袒露区和丘陵沟壑区,出产优质红枣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适宜种植食用菌。”临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李建军介绍。临县有85万亩红枣林,每年修剪下来的树枝就有近1.3亿斤,怎么利用这现成的资源?专家想出了好办法:用来做枣木菌棒,生产枣木食用菌。
2013年,应临县之邀,中国科协请山东的食用菌协会专家来这里指导建设菌棒厂;2014年,组织临县技术人员到河北平泉学习考察,购买了生产香菇的各种材料,当年生产菌棒120万袋;今年,两次组织临县香菇种植农户到平泉学习种植技术。“生产出的香菇酱味道不错,市场反响好。现在,枣木食用菌已成为临县扶贫的重要项目了。”李建军说。
瞄准需求聚资源
贫困地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和资金。中国科协发挥自身智力人才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整合全国各级各地上百个涉农的协会、学会、研究会以及基层农技协的力量,调动涵盖种植、养殖各领域的成千上万的专家、技术员参与科技扶贫,下拨专项扶贫资金,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整合资源,合力解决吕梁龙头企业、农技协、农户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岚县马铃薯示范基地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组培实验室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成熟的难题。中国科协扶贫办立即筹集100万元资金,并邀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前往,对基地建设进行支持。基地建成后,在不断地为其注入资金的同时,协调甘肃临洮马铃薯协会、山东济南普朗特生物有限公司作为基地技术支撑,帮助其提升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临县食用菌协会在建立初期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中国科协联系各地食用菌协会对临县食用菌产业进行扶持,山东省、福建省、河北省平泉县的食用菌协会立即伸出援手,在食用菌产前、产中以及产后销售与加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并定期组织临县食用菌协会人员前往各优秀食用菌协会进行考察学习。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食用菌生产规模从120万袋提高到360万袋,目前已销售90余万斤,收入360多万元,安排就业320人。
目前,岚县马铃薯、临县食用菌两个扶贫项目规模初具,技术稳定,扶贫效果明显。要想扶贫影响力更大,迫切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加入到产业中来。为此,今年5月,中国科协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京签署金融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金融支持破除农技协及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中国科协扶贫办为吕梁地区争取到1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额度,可有效帮助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今年,基地启动了5000万粒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繁育二期工程,急需资金1500多万元。有了中国科协和邮储银行的合作协议,加上政府贴息,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的燃眉之急。”李先录说。
几天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中国科协吕梁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24/7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