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今年收益喜忧参半盼扶持政策早出台


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下滑,黑龙江北大荒种粮户——

今年收益喜忧参半盼扶持政策早出台

( 2015年10月27日  08 版)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新粮准备入仓。张伟摄

    □□

    陆书鑫

    眼下,北大荒稻谷飘香,再迎丰收。黑龙江友谊农场第三管理区水稻种植户孙荣华种的水稻单产超1600斤,每斤卖到1.5元,亩效益1100元。

    同一个农场,同样的丰收,却不见同样的喜悦。第五管理区杨秀军种植的玉米单产1900多斤,比去年多产出210斤。但他却忧心忡忡,玉米增产了,收益却比去年少230元,因为每斤只卖到0.63元,比去年少卖0.12元。

    友谊农场农业副场长张秀国介绍,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积极性,今年在遭受春季持续近30天低温多雨寡照、夏季干旱和秋季低温三重自然灾害下,粮食生产仍实现“十二连增”,160万亩耕地粮食总产突破20亿斤。但因受国家粮食政策的影响,玉米收购价格走低,导致增产反降效,单产低的种植户基本无效益,担心这样下去,会挫伤种植积极性。

    “种玉米的忧,种水稻的心也不平”

    ——种粮大户马国强担心玉米“遭遇”会波及水稻,而孙树启面对结构调整心里没底

    秋深乍冷,劳作迭更。

    友谊农场玉米种植户李富正在进行秋整地。随机车移动,笔直平整的1.1米大垄如条条黑龙伸展开来。他说,今年玉米单产1870斤,180亩地却比去年少收入4万元。市场价格自己操控不了,就得从产量上找,所以更换了种植技术,全部采用1.1米大垄宽窄密植技术,力争明年实现吨粮田,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

    李富还有个更大的担心,那就是如果明年玉米收购价格继续下滑,效益就根本无法保证了。

    种植玉米的忧,种植水稻的心也不平。全国种粮大户马国强种植水稻收入不菲,但他依然感到不安,怕玉米的“遭遇”会波及到水稻种植上。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大粮仓”,现代农业技术领先全国。水稻智能催芽集中育秧、作物精密播种、GPS卫星导航作业率100%,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超过98%。但农业现代化的背后是生产成本的高企,收益增幅连年收窄。

    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下,目前垦区水稻收购价每吨3000元,与去年持平;玉米收购价每吨1300元,同比降低200元。从盈亏平衡计算,玉米单产1300多斤才能抵够成本,产量低的种植户就没有收益。

    种植户孙树启玉米单产1880斤,种了225亩少收入6万多元。他对种粮心急如焚,说现在种植结构很难调整,种植大豆风险更大,受市场大气候的影响,好年景一亩地收益也就是200元;而种水稻又受水资源等限制,不能再过度开发。“希望国家能出台新的粮食政策,保证种粮户收益。”

    二九一农场单产超1800斤的玉米种植户陈希刚感慨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因受粮食市场影响,伤了元气,种植积极性低迷,甚至出现弃耕。特别怕这次受政策影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他没有过多的想法,就想国家政策最起码要保证种植户的收益,让大家都能安心农业生产。

    “如果不增效,增产再多也没用”

    ——玉米卖不上价,刘长发巧用玉米酿酒、饲喂大雁,收益翻倍,堤内损失堤外补

    玉米种植效益普遍降低时,种植户们也在“另谋出路”。

    时而空中翱翔,时而水中追逐……这是友谊农场玉米种植户刘长发的大雁养殖基地。他用自种的玉米饲喂大雁、酿制白酒。每只雁售价350元,酿的陈酒一斤卖60元。通过将玉米饲用和酿造转化,收益十分可观,刘长发住上了二层楼,开上了轿车。

    刘长发认为,种粮如果不增效,增产再多也没用。国家首先要保护种粮户积极性,才能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其次要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扶持农业走多元发展之路。增收渠道多了,即使粮食价格下滑一些,种植业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黑龙江垦区种植户搞多种经营较为普遍,其中红兴隆管理局有1万多名种植业者从事第三产业,建立自营经济龙头基地93个等,年利润19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水稻 粮食 转化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