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以“五化”应对粮食目标价格改革


 

  9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界多方猜测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予以了明确。《通知》指出: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这可能是我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年。从明年起,玉米将会与棉花、大豆一样进入目标价格改革的行业。

  自2004年起始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过渡性政策,其历史性作用似乎已经释放殆尽。我国目前面临的粮食“高收购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政策性粮食主导市场,导致收购价不但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也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家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的同时,种粮农民的增收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从2014年开始,我国对新疆棉花、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纳入目标价格改革首批试点范围。这是对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实行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情况看,推行农产品目标价格是大势所趋。应对目标价格改革,粮食生产应做到“五化”。

  政策透明化

  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后,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透明化。

  粮食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高低,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时,要将保护耕地地力作为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已初步明确,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进行调整,作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

  适当规模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要在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上有突破。有关部门初步明确的政策,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全国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在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时,要彻底改变对粮食生产的“特惠制”政策用于“普惠制”的弊端,切实提高补贴的精准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直接现金补贴到户。要采取公开、公示等办法,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肆意妄为,违反补贴政策的行为,严厉查处。

  品种优质化

  失去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政策保护的粮食,要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就要在适应消费者需求上做文章。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粮食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优质的粮食产品,无疑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当今我国小麦库存处于高位,但是,优质小麦却供不应求。加拿大、美国等优质小麦在中国市场成为“抢手货”。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进口数据显示,2015年9月中国进口小麦21万吨,8月进口34万吨,环比下降38.24%,同比上涨57.19%。1-9月进口小麦共计224.93万吨;在大量政策性稻谷出不了库的同时,国内优质稻谷,国家一级稻谷比如东北优质粳稻、南方黄花粘、丝苗稻谷等等,却不愁销路;普通玉米产量低,今年在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徐淙祥种植的抗病抗虫、增产潜力高的优质玉米品种庐玉9105高产创建示范田亩产2099.8斤,创出了安徽省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玉米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