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粮为主到种植高效水果——
种上覆盆子收入翻了好几倍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覆盆子的描写。
覆盆子又名树莓,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黄金水果”。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的中国树莓谷产业园,亲眼见到了鲁迅笔下描写的覆盆子,在这里它不仅是孩童的有趣回忆,更是当地种植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南和是传统农业县,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农民增收渠道窄。以邵屯村为例,人均占有土地3亩,粮食产量较低,而且很多家庭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每年到收庄稼时还要出钱请人,投入大,收益少。针对这一问题,近两年来,该县把土地流转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引导、拉动、搭建平台支持流转等多种措施,发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高效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4年,依托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河北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中国树莓谷产业园建成。在贾宋镇邵屯、南师等5个村发展树莓种植2700亩,300多户农户靠种树莓走上富裕路。
“这里的树莓苗全部是我们自繁自育。”公司负责人周岱燕告诉记者,基地建有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组培室,年育苗能力1500万株,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树莓专业组培工厂。目前,公司不仅在邢台县、宁晋县、广宗县、任县等地进行了大面积试种,而且与沧州市等地签订合作意向5万余亩。周岱燕说,为保证农民种植效益,基地还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如果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按保底价全部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收购农户产品。
在南师村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几十名从周边村过来的雇工正在采摘成熟的红树莓。工人李巧枝告诉记者,自己除了每月11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能领到1200元的工资。据悉,像李巧枝这样常年在基地劳作的农民有80多人,采摘旺季时最多有200多人。
“种一亩地一年收两季,小麦亩产1000斤,玉米亩产1000斤,除去化肥、种子、耕地、收割等费用,每亩地一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而现在每亩地的租金一年就有1000多元,一个普通家庭两口子打工,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翻了好几倍。”邵屯村村支书李志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邵屯村,像这样一边拿租金、一边拿工资的“双薪农民”就有300多人。“现在在自家土地上忙活,挣的是双份收入,单位还按规定给我们参加了意外伤害等保险,我这沾的是土地流转的光。”在树莓产业园,村民李小轻一边工作,一边喜滋滋地说。
“树莓种植与加工是南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该项目向研发树莓饮料、树莓酒及树莓保健品等方向发展,并逐步把其打造成一个集采摘、观光、休闲度假、市民体验于一体的游乐园,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南和县副县长赵现科介绍。
从种稻到种养双赢——
稻田放养“禾花鱼”
“今年我的七分稻田,在抓好春季早稻播种的同时,还在田里放养了150斤的‘禾花鱼’鱼苗,按照去年同期的市场价,不用出家门,水稻和鱼就能卖到7500元。”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朝东镇油沐乡茶山村农民吴应敏高兴地说。
如今,在富川瑶乡,像吴应敏这样通过在稻田里放养鱼苗,实现稻鱼共生、种养双赢的农户就有400余户,稻田养鱼面积达5000多亩。
富川县农民素有种稻、养鱼的习惯,积累了许多种养经验。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实施万元田致富工程,制定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科技种养服务管理网络。
该县依托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山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模式,在稻田里放养“禾花鱼”,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特色产业。
通过实施科技种养,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油沐乡黄沙岭、茶山两个村为核心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示范基地,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综合效益,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0-14/7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