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种上覆盆子收入翻了好几倍


从种粮为主到种植高效水果——

种上覆盆子收入翻了好几倍

( 2015年10月12日  03 版)

    本报记者郝凌峰通讯员姚计统王乐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覆盆子的描写。

    覆盆子又名树莓,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黄金水果”。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的中国树莓谷产业园,亲眼见到了鲁迅笔下描写的覆盆子,在这里它不仅是孩童的有趣回忆,更是当地种植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南和是传统农业县,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农民增收渠道窄。以邵屯村为例,人均占有土地3亩,粮食产量较低,而且很多家庭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每年到收庄稼时还要出钱请人,投入大,收益少。针对这一问题,近两年来,该县把土地流转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引导、拉动、搭建平台支持流转等多种措施,发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高效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4年,依托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河北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中国树莓谷产业园建成。在贾宋镇邵屯、南师等5个村发展树莓种植2700亩,300多户农户靠种树莓走上富裕路。

    “这里的树莓苗全部是我们自繁自育。”公司负责人周岱燕告诉记者,基地建有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组培室,年育苗能力1500万株,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树莓专业组培工厂。目前,公司不仅在邢台县、宁晋县、广宗县、任县等地进行了大面积试种,而且与沧州市等地签订合作意向5万余亩。周岱燕说,为保证农民种植效益,基地还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如果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按保底价全部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收购农户产品。

    在南师村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几十名从周边村过来的雇工正在采摘成熟的红树莓。工人李巧枝告诉记者,自己除了每月11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能领到1200元的工资。据悉,像李巧枝这样常年在基地劳作的农民有80多人,采摘旺季时最多有200多人。

    “种一亩地一年收两季,小麦亩产1000斤,玉米亩产1000斤,除去化肥、种子、耕地、收割等费用,每亩地一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而现在每亩地的租金一年就有1000多元,一个普通家庭两口子打工,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翻了好几倍。”邵屯村村支书李志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邵屯村,像这样一边拿租金、一边拿工资的“双薪农民”就有300多人。“现在在自家土地上忙活,挣的是双份收入,单位还按规定给我们参加了意外伤害等保险,我这沾的是土地流转的光。”在树莓产业园,村民李小轻一边工作,一边喜滋滋地说。

    “树莓种植与加工是南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该项目向研发树莓饮料、树莓酒及树莓保健品等方向发展,并逐步把其打造成一个集采摘、观光、休闲度假、市民体验于一体的游乐园,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南和县副县长赵现科介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覆盆子 农民增收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