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巴浪湖农场推职工参与式扶贫——
扶贫的事我们也有发言权
( 2015年09月22日 08 版)□□
哈矿武
“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公益扶贫,在巩固开发式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参与式扶贫,让老百姓参与扶贫决策。同时,用财政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扶贫合力。”宁夏农垦巴浪湖农场场长丁立东说。
再不拔穷根,亏损何止二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场办企业因技术装备落后相继退出市场。特别在国家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后,许多牧工开始下山,4300名非农职工向农工转移,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加之农场长期承担社会事业,机构多,负担重,产业结构一时无法优化,使农场经济严重滑坡,企业的负债率曾一度高达255%。
可以说,企业千疮百孔、债台高筑,经营步履维艰,连续经营亏损长达二十年,一度成为垦区特困企业、上访大户。用巴浪湖人自己的话说,再不拔穷根,亏损何止二十年?
产业脱贫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
没有政策扶持,扶贫开发必将举步维艰。巴浪湖农场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供港蔬菜、设施园艺、优质奶牛产业和优质粮食四大扶贫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农场听取职工意见,由职工按兴趣和专长进行选择,绝不在产业实施上搞一刀切。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是脱贫致富的窍门。”职工们总说这样一句话。
在设施葡萄产业上,基地年产葡萄等各类水果100万斤,实现了1栋日光温室年收入3万元、1座大拱棚年收入10万元的目标效益。在设施蔬菜产业上,农场以“公助私建”方式来进行。目前,农场农五队职工家庭户均拥有2栋棚,户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左右。
尽管位居内陆,但巴浪湖农场还把生意做到了香港。他们在供港蔬菜产业上,引进港商投资,合资建成了6000亩外向型蔬菜基地,每年向港澳提供蔬菜1万余吨,带动农场及周边农场2500人实现劳务创收1800万元。从原来的自给自足,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巴浪湖农场的扶贫脱困工作,“无意”中还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宁夏是我国的优质牧区,巴浪湖农场自然不会放弃奶牛养殖这一优势产业。他们用好自治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发挥村级互助资金引导作用,实施“农场+合作社+职工”的发展模式,滚动发展奶牛产业,不断提高乳业附加值,奶农增收幅度明显。
单打独斗终短暂,多方参与保长效
农场通过争取政策落实项目,加快推动产业扶贫和公益性基础设施扶贫,实现了企业经营指标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连续二十年经营亏损的帽子终于被甩掉了。
丁立东说:“产业扶贫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社会工程,仅靠专项扶贫资金单打独斗的扶贫模式,远远无法达到培育特色产业的目的。只有在发挥专项资金主渠道的基础上,整合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才能解决脱贫长效问题。”因此,他们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扶贫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和效益化。
有大项目就有大发展,有小项目就有小发展,没有项目就很难发展。农场听取职工意见,最终选准了设施果蔬、外向型蔬菜等特色产业。同时,扶场先扶人,通过实施各类科技培训,使职工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22/7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