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探访甘黔两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贫困村——精准扶贫书写山乡巨变


    突出瓶颈,瞄准最迫切需要解决难题

    跟贵州一样,伴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甘肃省委在2012年2月启动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全省40多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跟贫困群众结对实施精准帮扶。武山县北顺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在此基础上,2013年甘肃又全面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进一步推动政策、资源、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聚焦,全力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顺村党委书记刘天绪告诉记者,“双联”行动开始后,村里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对村内18条主巷道和11条支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同时,在双联单位的帮助下,北顺村新建了2口机井,全村591户群众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建起了100户新农宅,有415户危旧房被改造成了砖木结构的新房。

    为了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甘肃在“双联”行动启动之初,就把解决融资难题作为突破的重点,并由甘肃省财政厅与农行甘肃分行创新打造了“双联惠农贷款”,农行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信贷额度60亿元的信贷规模,并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由省财政整合涉农资金全程全额贴息。包应宏说,“双联惠农贷款”刚一推出,他就拿到了5万元贷款,建了一亩地的日光温室,当年实现增收3万元左右。

    转变观念,激发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记者在海雀村和北顺村采访时最深的感受是,两地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都把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开拓眼界,增强发展致富能力摆在了突出位置。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是2012年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与北顺村结成了友好共建村,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初到北顺座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武山县马力镇干部徐新宇回忆说,结为友好共建村后,蓉中村除了投资100万元注册成立武山县蓉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外,还组织群众赴蓉中村考察学习,让学成归来的村民在村里带头创业。在那次座谈会上,李振生跟村里的干部群众谈如何将小农经济引导发展成为农产品商品经济、鼓励年轻人走出去看世界等观点,对他的启发最大,“蓉中村所带来的绝不只是在北顺的投资,作为地处东、西部的两个村,这种‘换脑’行动,开阔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激发了群众谋发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要比投资更宝贵。”

    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带动传统观念转变,海雀村专门建设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组建了海雀村歌舞团,歌舞团表演的《苗族大迁徙舞》还获得了“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铜鼓奖。

    因地制宜,找准富民产业

    要让贫困山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还必须选对、找准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

    “最初,由于海拔高,村民们一直没有种菜的习惯,日光温室推广难度比较大。”北顺村党委委员、北顺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尤红明说,1998年,马力镇组织“两后生”去附近的洛门镇参观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他们看到日光温室蔬菜的效益非常好。后来,他们多方学习技术,并在漳县新寺镇桥头村租了一亩地,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并从山东引进了3个黄瓜新品种,当年一茬的收入就达1.6万元。为了带动乡亲们发展设施蔬菜,他们先动员亲戚朋友建棚,在种植过程中向大家传授种植技术。通过示范带动,北顺村民们第二年就建了16座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目前,北顺蔬菜园区已发展成为武山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找对了致富产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似乎也不再那么难: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60元,2014年达到了11988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八成来自蔬菜。”刘天绪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依据北顺的村情实际,打造形成了以蔬菜为主、兼有养殖、加工、林果和劳务输出等多产业促农增收的良好局面。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北顺村的产业扶贫之路,是甘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推动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缩影。在同处西部地区的贵州,深入研判贫困村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也同样成为山区贫困村精准扶贫的现实选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日光温室 农民人均纯收入 劳务输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