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马铃薯开秤价整体呈高开低走再回升走势集中上市期价格波动风险可能加大


马铃薯开秤价整体呈高开低走再回升走势

集中上市期价格波动风险可能加大

( 2015年09月15日  06 版)

    图为山东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村农民在收获春马铃薯。本报记者吕兵兵摄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逐步形成东南西北中均有生产、市场周年供给的发展格局。2014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1/4左右,已成为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今年以来,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的推进为马铃薯的产销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我国马铃薯主产区陆续收获,市场供给逐步增加。市场行情将有哪些新的表现,农民种植、销售马铃薯需要如何适应调整,规避马铃薯市场风险政府还应提供怎样的服务?本版刊出一篇调研报告,期待能给读者以启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李辉尚王盛威孔繁涛

    以河北、内蒙古为主的北方产区马铃薯年产量超过3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进入8月份以来,河北、内蒙古主产区陆续收获上市。为准确把握马铃薯市场形势,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和卓创资讯等蔬菜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成员于8月18~22日赴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和内蒙古多伦县等主产区进行了调研。

    总体看,马铃薯生产继续稳定发展,但受疮痂病、灾害天气等影响,部分地区产量有所减少;开秤以来,收购价格呈高开低走再回升的整体走势;受地头价同比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等影响,薯农收益有所减少;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推动作用逐步显现。后期,内蒙古、甘肃等主产区加速收获,短期内市场供给将继续增加,需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完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形势研判,引导薯农适时售薯。

    生产总体稳定,主食产业化开发拉升作用显现

    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生产总体稳定发展,个别地区减产明显。近年来,全国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面积和产量均保持稳中有增态势。河北省张北县二台镇张姓种植大户介绍,这两年与燕北薯业签订单,去年收益有保障,今年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加上病虫害较往年少、雨水相对充足,总产稳中有增。察北牧场刘先生预计自己种植的170亩马铃薯(2两以上)单产在7000斤左右,比去年提高约1000斤。但受灾害天气、病虫害等影响,个别地区产量明显减少。据内蒙古农业部门相关人员反映,内蒙古中部及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旱情持续,致使马铃薯结薯率和商品率大幅下降;多伦县局部遭受冰雹影响,预计亩产将减少1000斤左右,可能会对今年的收成有所影响。

    收购价格先高后低再回升,总体较低。今年以来,马铃薯价格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北方产区新薯上市以来收购价高开低走后又有所回升,总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沽源县沙沟镇董姓种植大户介绍,今年种植的200亩马铃薯以“荷兰15”为主,8月上旬开始陆续收获,单重3两以上的开秤价在每斤0.78元左右,之后回落到0.7元左右,8月21日又回升至0.72元,但比去年同期低5~8分钱。

    生产成本稳中略增,薯农收益有所下降。受土地承包、人工等费用有所增加影响,马铃薯生产成本稳中略增,加上地头价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产量基本稳定或减少影响,薯农收益有所下降。张北丰茂农业公司总经理王保平介绍,今年马铃薯种植的亩成本在2700元左右(含喷灌设施装备),其中土地承包费用每亩比上年增加100元左右,涨幅高达14%,捡薯装袋人工费用由上年的每袋0.1元增至今年的0.12元,上涨了20%;亩均收益从上年的2000元减至今年的1700元左右,减少约15%。

    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拉升作用明显,市场主体积极性明显提高。燕北薯业已与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并成为首批试点单位,研发了马铃薯面条、馒头等系列产品,为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以每斤0.65元的价格签订订单农业,确保薯农收益不减少。

    专用薯销售看好,要密切关注集中上市期的市场动态

    专用种薯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鲜食马铃薯和加工专用品种的培育推广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合肥市周谷堆批发市场马铃薯经销商焦永光总经理介绍,“荷兰”系列因其品相、色泽、形状等较好,在安徽广受欢迎,走货相对较快。调研发现,多伦地区“荷兰15”种植面积占比明显增加,“夏波蒂”明显减少,仅部分地区按加工企业订单供应。燕北薯业候志臣总经理说,主食需要干物质含量较高、转化糖较低的品种,“冀张薯12”、“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的干物质含量在19%以上,加工性能较好,而其他品种并不理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品种 产业化 总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