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分工半径的延伸与小农经济的转型


  当超越家庭范围的临时组织形成之后,这样的团体并不一定会固定不变。把事情解决了,他们的团体也就解散了,农民只有又回到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当然,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尝到了分工合作的好处而更加团结,进而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于是扩大团体规模,在大团体内开展分工合作。这就构成了分工半径的第三个特征,即分工半径具有伸缩性。

  影响分工半径的因素分析

  既然小农分工半径具有偶然性及伸缩性等特征,那么,如何延展分工半径,且使延展后的分工半径常态化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是实现小农经济转型的关键。小农是选择自给自足式的家庭内部分工,还是使自己的分工半径延展,参与外部的社会分工,这主要取决于农民参与外界分工的机会、农民的分工能力及各种条件对农民的激励和逼迫机制。只有当农民单靠自有家庭成员无法解决问题并有机会参与外界分工,且与外界合作分工会带来好处时,小农的分工半径才会实现延伸。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等因素限制了农村内部农民间的分工合作,从而制约了小农分工半径的延伸。

  第一,农民间分散居住及市场交易成本过高限制了分工合作的发生。马克思曾说过:“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特别在山区,受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村庄之间距离很远。即使在村庄内部,多数住户也是零星分布。农民分散居住这一现实限制了他们的交往,增大了合作分工的难度。另外,农村交通条件落后,使其远离中心市场,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商品化率。因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自家消费,而很少用于商品交换,“抱团闯市场”的意愿就不强。没有更大范围的合作,分工半径就无法延伸,小农经营模式就会延续。

  第二,土地资源配置的狭小化、细碎化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兼业化使农民选择在更大范围进行分工合作的动力还不很强烈。人多地少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共同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狭小化。而为了自给自足,农户只得在本来已经很狭小的土地上进行多样化种植,这又造成了农产品经营的细碎化。狭小的土地资源和细碎化的生产布局,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要求背道而驰,农业生产效益就很难提高。

  在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和人多地少等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农民为了提高家庭收益,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做临工,小农逐渐走上了兼业之路。兼业化一方面固然能有效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却在强化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功能而限制了农户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制约各种小型家庭农场的形成,使小农生产方式更加稳固。土地资源配置的狭小化、细碎化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兼业化,使农民在基本能满足家庭自给自足的基础上顽固地维持着小农生产方式,农民内源性的分工合作需求就不是很强烈,小农的分工半径就很难延伸。

  第三,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和农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滞后使小农缺乏延伸自己分工半径的机会。按照政策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内核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地区的乡镇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生产 林业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