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农业升级增效
——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见闻
( 2015年09月01日 02 版)本报记者李丽颖吴佩
56岁的谢建青是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东盾村的一名蔬菜种植户,种了几十年的蔬菜,这几年老谢可算是轻松了:“现在我的地里,科技含量可高了,既有水肥一体化、又有物联网管理,省工省肥还省力。更重要的是,种出来的菜直接进了超市,一点不愁卖。一亩地挣个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董浜镇是长三角地区远近闻名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这里的种植户几乎都跟老谢一样,种地高科技,蔬菜不愁卖。“尽管农业在GDP的比重不足2%,但不能忽视,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注重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经营主体创新,不断提升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常熟市委副书记王建国如是说。
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常熟,究竟是如何依靠创新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呢?记者日前走进常熟一探究竟。
科技创新:高水平引领产业发展就地转化为农民效益
提到常熟农业,绝对不能不提位于常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全国21家首批试点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个集农业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园区,俨然成为常熟现代农业的“技术指挥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引领。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是我们的技术高地。”常熟市农工办主任吴建兴告诉记者,为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布局,常熟市提出了“一核三带多园区”的思路,其中,“三带”指的是西部的32万亩粮食产业带,南部17万亩水产养殖带和东部15万亩的高效蔬菜种植带,而“一核”说的正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虞山镇勤丰村万亩土地,种植的正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选育出来的品种。水稻长势正旺,眼瞅着就能丰收了。据科技园区主任张颂跃介绍,从2011年成立以来,园区已经集中示范推广了多种新技术,仅以水稻为例,就已在江浙沪等地推广了22个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
除了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园发挥着科技引领的作用外,“多园区”的布局则要求常熟的每个乡镇也都拥有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园,每个乡镇都要与一所高校进行科研合作,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产业。据了解,目前,虞山镇与上海交通大学,董浜镇与南京农业大学,尚湖镇与扬州大学等都已开展合作,如今,乡镇的现代产业园区正在常熟各地遍地开花,也实现了科技就地转化以及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南京农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钱春桃正是带着自己的各项实用技术落户董浜镇,而这些技术也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仅一项丝瓜早熟技术,就让当地农民种植的丝瓜提早10天采摘上市,增效达到20%。而近期推广的另一项蚕豆早熟栽培技术,将蚕豆上市期提前到春节前,更是让当地农民的蚕豆种植效益直接翻了一番。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实现的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这些都依靠科技发挥作用。”王建国告诉记者,去年常熟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0%,科技在为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服务创新:农资零差价农机全覆盖
张建龙是金唐市水产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当地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的合作社一共有109户农民,养殖的水塘面积达到了5000亩。之前,合作社的农资采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这笔农资成本却减了不少。“我们现在农资投入都是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零差价卖给我们,药品有保障,老百姓用着放心。”张建龙感慨道。
享受到农资零差价服务的可不单单是水产养殖户,常熟的水稻和果蔬种植户们,也都享受到了这种贴心的零差价服务。据了解,从2012年起,常熟市开始全面实施农药集中配送、政府补贴、企业零差价销售,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保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每年推荐各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现代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服务体系。不仅是农药服务,农机服务、农技指导也一定都要全部跟上。”王建国对记者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01/7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