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全国最少的福建,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约500家,合作社人员1.4万人,年作业服务面积265万亩,服务农户数达210万户。近几年,农机合作社迅速发展,已拥有农机具2.5万台(套),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数量占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人数的约七成,年经营收入达5亿元。
“近年来,全省农机合作社的家底越来越厚实,机库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调研员杨斌说。为了提高农机入库率,延长农机使用寿命,节省财政资金,2012年起,福建开始推进农机库棚建设,有效缓解了“机具停放难、农机维修难”的突出问题。
“无家”农机破损率居高不下
敢闯会拼的陆宜钱是福建沙县宜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受农机补贴政策激励,合作社陆续购买了40多台(套)农机,以水稻为主,服务着周边一万多亩水田。正当他想着“大干一场”时,一个难题却让他越来越纠结:“这些价值200多万元的机具,应该放在哪儿才好呢?”
“实在没办法了,只得找块临时性空地,盖上油布,一季度换一次;有的干脆就露天堆放着。”看着“无家可归”的机具风吹日晒雨淋,折旧率、破损率居高不下,陆宜钱心里愈发着急:“那可都是社员的‘心肝宝贝’啊。”
“老陆的纠结不是个别现象。”杨斌说,近几年合作社购机热情较高,购买几台、几十台、甚至大几百台(套)的越来越多,因为入库率低,成批成批的农机具“早年夭折”、“英年早逝”,使用寿命远远低于正常值。
“从某种角度来看,加快机库建设,福建比其它省份显得更为迫切。”杨斌认为,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山地多,台风暴雨频发,每当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户搭建的简易机库棚塌毁,农机受损等并非个案,而对那些露天存放的农机而言,“受伤率”更是居高不下。
补贴激发“建房”热情
伤的是机具,痛的是社员。为解决合作社“机具停放难”,提升合作社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2012年起,福建开始尝试对合作社机库建设予以补助,当年共24家农机合作社获得财政补助,每家约8万元,总计192万元。
机库建设项目得到了合作社的积极响应,积累了初步经验后,2014年,福建省农业厅和财政厅按照“强扶持打基础、抓规范促发展”的思路,用足省委、省政府“扶持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政策,正式印发通知,加强农机机库建设,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鼓励合作社建造农机库棚。
项目建设要求库棚使用钢或混凝土结构,配齐机库、维修间、配件库、粮食烘干房等基本设施。将机库按面积分成三类,800平方米以上为一类,500~800平方米为二类,300~500平方米为三类,财政分别给予25万元、20万元、15万元补贴。经过逐级申报、层层筛选、严格审核,又有9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共2060万元。
“政府25万元补助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及时雨,让我们的农机有了自己的家。”陆宜钱说。在机库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宜钰合作社以年租金8000元的价格,从村里租了约6亩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机库。40多台(套)农机放进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的机库后,合作社组织社员对机具加大维修,加强保养,将大大提高农机的使用寿命。
缺钱缺地难题仍待破解
“一缺资金,二缺地,客观地说,机库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虽然福建的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在全国做得很有特色,谈起感受,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副调研员兰亨庭却有着自己的判断。
许多合作社规模小,底子薄,资金紧张,凭自身力量,无力在机库建设上加大投入。晋江现时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有20多台(套)农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中小型合作社,在财政资金的补助下,去年下狠心花了几十万元建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标准机库棚。理事长林和杰对记者说:“虽然每年都挣钱,效益不错,但挣的钱都投入到购买新机具中去了,如果没有资金补助,很难有钱去盖机库棚。”
“千难万难还是找地难。”在浦城县奔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子旺看来,机库建设最难的就是用地难解决。说起找地,他一肚子苦水,“县市领导都关心过,但最终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走投无路的他最后通过租用的方式租到了一块5亩多的山坡地,租期70年,首期建起了1200平方米机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21/6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