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社对接”从合作社到社区——
“相看两不厌”才能更长久
( 2015年08月11日 05 版)本报记者郝凌峰
河北省赵县永安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明亮是个典型的微信控,每天都要发数条朋友圈,大多数是推荐他的农场变化和新菜上市信息。从传统的坐地向菜贩子卖菜,到通过微信等向高端客户销售菜卡,刘明亮开始尝试互联网时代“农社对接”的新模式。
从地头到楼口,卖菜不再难
凌晨2点多,夜色如墨,天空中偶尔会有几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涿州市义和庄镇北蔡村村民杨金海像往常一样,正抓紧时间往自己的金杯车上装菜,在6点前赶到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附近的某小区。6点多,车刚驶进小区门口,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大爷大妈们哗的一下涌过来,七手八脚地帮着杨金海把车上新鲜的菜品卸下来。
“西红柿2元、黄瓜1.5元、豆角2.5元……”菜品卸完后,杨金海将菜价一一告诉大家,然后紧接着就是装袋、称重、收款,一切井然有序,不时有新赶来的居民加入购菜行列。水灵灵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满满1500多斤菜不到11点就卖光了,居民们大多满载而归。“不用出门,直接在家门口就买上菜,而且价格实惠,菜也新鲜,挺方便的。”5号楼的李大爷拎着刚买的20多块钱菜说。这是涿州市积极推进“农社对接”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馆陶县,“农社对接”同样开展得红红火火。与杨金海的“车载市场”稍有不同,便民市场成为了销售的主战场。
“豆角从田头摘了后,不到半小时就拉到了这里,按最低价卖给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来自馆陶县车疃村的菜农霍晓伟说,今年县里在社区规划建起了便民市场,为解决菜农卖菜难,东苏村社区便民市场免费提供给他一个“摊位”,他在这里开始了卖“直销菜”。
馆陶县城管局负责人吕文贤告诉记者,今年县里在城区居民区附近空地规划建设了4个便民市场,每个市场设置了数十个“摊位”,这些“摊位”免费提供给菜农和果农等,有了固定的“便民直销摊点”,菜农卖菜不再难,附近的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买到新鲜实惠的蔬菜了。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便民直销摊点”在馆陶县城各大社区有60多个,这些直销菜农,有的来自县城周边村庄的蔬菜种植户,有的来自乡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他们以种豆角、空心菜、西红柿等时令菜居多,夏季高温,这些时令菜不适合长途运输和保鲜,该县在社区为菜农免费提供摊位,使菜农当天收获的菜,当天就能卖完。
从市场到田间,吃菜不再贵
“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棉花团’社区网可帮我们省了钱了。”石家庄桥西区彭后街道办事处棉七社区居民蒋玉凤激动地向记者介绍。
她提到的“棉花团”社区网,在这个街道办事处可谓家喻户晓,而且居民大都赞不绝口。原来这是社区干部义务在做的一个团购网站,实际上是“农社对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社区居民组团到田间采购。
“棉花团”网源头棉七社区居委会书记许丽萍介绍,最初,她们看到报纸登载了正定南娄乡的土豆滞销,社区居委会以爱心团购的方式,订购了爱心土豆,社区居民迅速抢购一空,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为此,居委会成立了以社区为主导、企业支持、多方参与、群众实惠的社区团购组织,起名“棉花团”。
为了确保每一次团购活动都能保证产品品质,实现“优质的、低价的、放心的、大众的”目标,社区形成了“‘团’前考察试吃团、价格比对团、质量监督团及口感评价团的棉花团团购模式,专门成立了负责收集市场价格的调查团、负责考察产地和厂家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考察团、负责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试吃团、负责与产地和厂家洽谈价格的砍价团,严把价格关和质量关,真正形成“产品群众自选,品质群众自评”的大众参与氛围。
“这样的团购,价格便宜,质量还好,更吸引人的是,还能去田间地头溜达溜达,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既省了钱,还锻炼了身体,就跟旅游似的,心情别提多舒坦了。”67岁的韩红荣大妈提起这个团购就合不拢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11/6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