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社对接”从合作社到社区——
“相看两不厌”才能更长久
( 2015年08月11日 05 版) 本报记者郝凌峰
河北省赵县永安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明亮是个典型的微信控,每天都要发数条朋友圈,大多数是推荐他的农场变化和新菜上市信息。从传统的坐地向菜贩子卖菜,到通过微信等向高端客户销售菜卡,刘明亮开始尝试互联网时代“农社对接”的新模式。
从地头到楼口,卖菜不再难
凌晨2点多,夜色如墨,天空中偶尔会有几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涿州市义和庄镇北蔡村村民杨金海像往常一样,正抓紧时间往自己的金杯车上装菜,在6点前赶到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附近的某小区。6点多,车刚驶进小区门口,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大爷大妈们哗的一下涌过来,七手八脚地帮着杨金海把车上新鲜的菜品卸下来。
“西红柿2元、黄瓜1.5元、豆角2.5元……”菜品卸完后,杨金海将菜价一一告诉大家,然后紧接着就是装袋、称重、收款,一切井然有序,不时有新赶来的居民加入购菜行列。水灵灵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满满1500多斤菜不到11点就卖光了,居民们大多满载而归。“不用出门,直接在家门口就买上菜,而且价格实惠,菜也新鲜,挺方便的。”5号楼的李大爷拎着刚买的20多块钱菜说。这是涿州市积极推进“农社对接”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馆陶县,“农社对接”同样开展得红红火火。与杨金海的“车载市场”稍有不同,便民市场成为了销售的主战场。
“豆角从田头摘了后,不到半小时就拉到了这里,按最低价卖给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来自馆陶县车疃村的菜农霍晓伟说,今年县里在社区规划建起了便民市场,为解决菜农卖菜难,东苏村社区便民市场免费提供给他一个“摊位”,他在这里开始了卖“直销菜”。
馆陶县城管局负责人吕文贤告诉记者,今年县里在城区居民区附近空地规划建设了4个便民市场,每个市场设置了数十个“摊位”,这些“摊位”免费提供给菜农和果农等,有了固定的“便民直销摊点”,菜农卖菜不再难,附近的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买到新鲜实惠的蔬菜了。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便民直销摊点”在馆陶县城各大社区有60多个,这些直销菜农,有的来自县城周边村庄的蔬菜种植户,有的来自乡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他们以种豆角、空心菜、西红柿等时令菜居多,夏季高温,这些时令菜不适合长途运输和保鲜,该县在社区为菜农免费提供摊位,使菜农当天收获的菜,当天就能卖完。
从市场到田间,吃菜不再贵
“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棉花团’社区网可帮我们省了钱了。”石家庄桥西区彭后街道办事处棉七社区居民蒋玉凤激动地向记者介绍。
她提到的“棉花团”社区网,在这个街道办事处可谓家喻户晓,而且居民大都赞不绝口。原来这是社区干部义务在做的一个团购网站,实际上是“农社对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社区居民组团到田间采购。
“棉花团”网源头棉七社区居委会书记许丽萍介绍,最初,她们看到报纸登载了正定南娄乡的土豆滞销,社区居委会以爱心团购的方式,订购了爱心土豆,社区居民迅速抢购一空,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为此,居委会成立了以社区为主导、企业支持、多方参与、群众实惠的社区团购组织,起名“棉花团”。
为了确保每一次团购活动都能保证产品品质,实现“优质的、低价的、放心的、大众的”目标,社区形成了“‘团’前考察试吃团、价格比对团、质量监督团及口感评价团的棉花团团购模式,专门成立了负责收集市场价格的调查团、负责考察产地和厂家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考察团、负责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试吃团、负责与产地和厂家洽谈价格的砍价团,严把价格关和质量关,真正形成“产品群众自选,品质群众自评”的大众参与氛围。
“这样的团购,价格便宜,质量还好,更吸引人的是,还能去田间地头溜达溜达,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既省了钱,还锻炼了身体,就跟旅游似的,心情别提多舒坦了。”67岁的韩红荣大妈提起这个团购就合不拢嘴。
据介绍,团购服务活动已经对接了正定、井陉、高邑等县多个优质农产品基地,真正实现了“从农村的地头到城市的餐桌”两点一线的农社对接。
据了解,目前彭后街道的棉七社区、彭村社区、平北社区三个社区的居民均参与到团购活动中,辐射两万人,运行两年以来,团购品种100余种,团购次数达300余次,共计为居民节省支出近15万元。
从一方到多方,联合才更好
既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又解决了市民买菜贵,就像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从道理上讲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走向“婚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物流就是个很实际的问题,按市场成本找运输公司,蔬菜价格凭空高出了一截。”彭后街道办事处白鸿主任说得很坦率。“而且由于市区对货车行驶时间的限制,也给农产品运输增加了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社参与‘农社对接’的积极性。”
据白主任介绍,还有一个问题是农产品品种不丰富。农民合作社主要从事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种养活动,品种少、产量小、季节性强,产品供应不稳定,时常出现“多了多、少了少”的问题,难以满足社区菜店常年均衡供应的需要。
对这点,正定市大学生菜农王永波深有体会。他作为棉花团社区网第一批合作方曾经被广泛关注。然而,7月22日,记者拨通王永波的电话时,感觉他的兴致明显不高,声音中略带疲惫。他告诉记者,与棉花团社区网的对接曾经给了他很大希望,当第一批刚从地里刨出的400多斤土豆到达彭后街办事处时,他感觉比卖一万斤土豆都高兴。然而随着后来居民团购品种的增加,仅凭他的产品就难以满足了,再加上运输成本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本就不多的利润一再摊薄,现在他已经很少与棉花团合作了。
“其实对于合作社来讲,到社区设立菜店(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河北省合作社管家服务中心负责人孙震表示,合作社在社区设立直销门店,需要办很多手续,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管制或处罚,致使一些合作社对“农社对接”望而却步,有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无奈退出。而且社区居民对价格非常敏感,加上运输成本、人工成本、产品损耗等方面的限制,合作社在“农社对接”中利润一再摊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积极性。
孙震以遵化市隆鑫农民合作社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合作社以食用菌起家,近年来逐步丰富种养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已经逐渐成为当地乃至唐山市的知名品牌。理事长张云为了进一步发展,今年又在石家庄注册了农产品销售公司,准备着力开拓省会市场。而仅租赁办公室、置办家具、聘请员工等支出,每年就在1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在社区设立菜店(点),更不包括物流仓储冷链等。
而对于农产品种类方面,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河北省委党校张宏升教授认为:单一合作社即使再丰富品种,也难以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所以要在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同时,引导合作社之间通过联合与合作,丰富产品种类,确保“农社对接”农产品稳定长期均衡供给。与此同时,支持合作社开展清洗、分级、包装、加工、配送等业务。通过联合重组、共享品牌、共用店面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品种、跨产业的合作,实现多品种、多产业、多层次的联合销售,构建农产品均衡供给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