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黎明新村:新房子里的好日子


黎明新村:新房子里的好日子

( 2015年08月06日  04 版)

    本报记者阮蓓

    大暑时节,迎着第一缕晨曦,四川雅安芦山县黎明新村村民杨虹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家3口,没有入住新村前靠打工生活,现在新村环境优美,办了个农家乐搞生态旅游,很巴适。”杨虹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

    作为雅安“4·20”震后灾区第一个启动的重建项目,目前占地面积350亩、聚居128户村民的幸福美丽新村已全面建成,依托红军文化、根雕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开办特色农家乐、乡村酒店,打造一三互动产业链,成为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的美丽缩影。

    群众为主体建成新房子

    坐落于罗纯山脚、210省道旁的黎明村,距芦山县城仅1.5公里。2013年启动建设之初,新村立足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挖掘区域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樊敏碑阙及石刻、乌木根雕文化底蕴,以“山水黎明、文化新村”为重建定位,对新村农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统领新村发展。

    “农房采取统规联建,建房资金采用国家补助一点、银行贷款一点、自筹解决一点的方式筹集。”芦山县委农工办主任孟俊强告诉记者,采用坡屋面与平屋面结合的形式,房屋布局前庭后院、错落有致,既传承川西民居风貌,又体现时代特色;而基础设施建设则统规统建:统一规划建设路网、供排水管网、排洪堰,完善村“两委”活动阵地和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的“一阵地六中心”,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目前,“6+1”黎明村村民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火炬至黎明的一条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服务为一体的旅游生态环线实现通车运行,通组通户公路、林区小道、田间作业道、旅游观光道纵横交错,生态垃圾池、垃圾转运站、公路及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同时,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黎明新村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尺度,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由群众自主推荐、公开选举的13名能工巧匠和威望较高的村民,成立了芦山县新村建设第一个自建委员会,实现由“代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率先探索灾后重建业主委员会建设机制,成立村民议事会,负责协商、议定新村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孟俊强介绍说,自建委下设资金管理、材料监管、质量监管、综合协调4个小组,从户型选择、资金监管、施工企业确定、建设质量监督到矛盾纠纷化解,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全程监管,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

    据悉,作为灾后重建新“管家”,“自建委”已在芦山“遍地开花”,全县40个农房聚居点全部成立自建委员会,成员达260人。

    生态为底色鼓起钱袋子

    黎明村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亩、森林4000亩,森林覆盖率75%,绿地率达86%。保护、发展、利用好全村的生态资源,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发展道路,既是新村规划定位,也是发展目标。

    “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农旅结合、产村相融,一方面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珍稀苗木、生态果蔬、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依托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鼓励农户自建农家乐、引进乡村度假酒店,发展城郊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黎明新村村党支部书记任俊德说,餐饮、娱乐、农耕体验的农家乐已开办4家,同时引进一家农村旅游生态养老度假区,将把新村建设成集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村民自主经营的1000亩高山茶、300亩生姜等农业产业初具规模,3万尾冷水鱼养殖已经放养,珍稀树种和花木栽种与自然林木结合的绿化、美化环境工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展新颜的同时,老百姓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新村一区,“芦山花灯”等民俗年画将一幢幢黛瓦粉墙的小楼点缀得分外美丽。一片片“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沃土已重新泛绿,茶叶观光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生态庄园、庭院休闲农庄布局其中,让昔日田园摇身一变为魅力公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 定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