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补贴,到位了吗?
编者按:稳粮、增收,农业补贴政策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深刻变化,实施10多年的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效能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针对当前的现实问题,今年国家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将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这项新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基层干部群众有哪些期盼?请看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道。
1.农民盼啥?
普通农户不反对整合补贴“做大蛋糕”,但担心“被切蛋糕”;大户盼补贴政策更精准,“谁多种粮,就优先支持谁”
麦收过后,河南滑县田间的玉米郁郁葱葱。
“现在都7月份了,今年的补贴怎么还没发下来?”7月16日,记者采访中听到不少农民有这样的疑虑。
按照财政部、农业部5月发布的指导意见,今年试点将三项补贴“合一”,其中,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用于保护耕地地力。另外20%的农资补贴,加上种粮大户补贴和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这项改革将在全国范围推开。
那么,农民为何还未领到补贴?有关负责人解释,今年河南不是全国的试点省,补贴发放新方案省里还没批下来,虽然钱到了县里账上,但还没往下发。
滑县粮食总产连续20年居河南省第一,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县。2014年,全县农业三项补贴合计2.26亿元。然而,截至目前,全县2015年农业补贴实际到账1.54亿元,比去年减少7000多万元。“也可能有第二批,但至少现在,不少农民不理解,认为自己的补贴被切走,给了种粮大户。”一名基层干部说,农民同意整合其他补贴资金“做大蛋糕”,而不愿“被切蛋糕”。
农业补贴作用多大?“按去年的标准,每亩地一年三项补贴共134元。”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卢中民说,从免税到补贴,对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政策效应正在递减。
“现在外出打工,一天至少都挣100元。相比之下,良种补贴一年每亩20元,就像炒菜用味精,放不放都中。”留固镇小寨村农民陈金灿说,他种了8亩地,一年补贴够买2袋尿素,不太顶用。他希望提高补贴额度,至少“只增不减”。
补贴能否真正用在农业上?“农民领到补贴,难免‘打酱油的钱买了醋’。”滑丰种业公司副总经理李守真说,2004年刚有良种补贴时,市里统一招标,每个县确定三五家种子企业,政府先补给企业,企业再以优惠价把良种卖给农民,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从2008年起,良种补贴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一些人买了日用品,良种覆盖率反而下降了。”
“补种子”为何改成“补农民”?卢中民说,为了“尊重农民意愿”这一原则。“当时,个别地方出现种子质量安全问题,也是改变补助方式的原因之一。”
还有人反映,不种粮的有补贴,真正种粮的却拿不到。瑞阳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孙党辉说,他们共流转土地1.9万亩,补贴全归流出土地的农民。“谁种粮谁受益,可实际上,要真把补贴给了我们,土地租金肯定会涨。”他希望,今后补贴政策更精准,真正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大户有拿到补贴的吗?这种情况极少,但还真有。滑县焕永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流转2000亩土地,其中700亩是本村的。按协议,本村人将补贴给杜焕永,作为回报,他将租金从每亩1000元涨到1000斤小麦,相当于涨100多元。“这种模式在其他村难实现,主要是村民关系难协调。”他担心,今后补贴政策调整,补贴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以前争取到的良种补贴,肯定拿不到了。
2.干部盼啥?
过去补贴发放流程长,一项良种补贴耗时3个月。期盼优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基层干部也期盼农业补贴改革。
在滑县,过去三项补贴发放部门不同、依据也不同。据介绍,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直补由县财政局负责,依据农业税计税面积发放,由于每年亩数、金额大体固定,年初安排下发,两个月内可以到户。然而,良种补贴是依据实际种植面积发放,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局、乡镇负责,从上报、统计、核实面积,到补贴到账,需要近3个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7-27/6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