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为什么说“半耕”促进了城镇化


 

  半工半耕模式是指子代外出打工,父代在家种地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家庭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模式,是目前为止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村家庭的主要生计方式,半工半耕模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父代在家种地,子代外出打工的方式其实是促进了稳健的城镇化。为什么说父代在家种地却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一、农村青年的“半工”

  子代在外打工获得货币性收入,年轻夫妻俩一起打工,按照月收入5000元来算,一年有6万元,除去基本生活、租房,可以剩余三四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子女教育费用、人情往来消费、购买养老保险、一般性生活消费、医疗及投资再生产。从调查来看,子女教育往往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原因是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条件稍好的农民就会选择在县镇租房子带孩子读书,条件差一点的选择寄宿制学校,这不仅增加了支出,而且还需要劳力陪护。人情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一年人情支出一万元也算正常。这样算起来,夫妻两人打工,运气好一些,加班多一些,每年可以有一定的结余,运气再好一些,靠打工可以在县城买房。

  子代对应的是农村青年群体,其主要构成有两个部分,一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左右,2000元左右的比较多,但不稳定。二是农村大学毕业生,这部分群体在城市大多被称为“蚁族”,蜗居在城市,工作可能体面一些,但收入却也并不高。

  这两部分群体都有进城的需求和冲动,但到城市买房、安家、定居需要很多年的积累。举家进城对这部分群体而言不可能,最多是核心小家庭进城。但就他们的收入来看,即使是核心小家庭进城也不是那么容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还是需要返乡,其中条件优越的多数进县城或附近小城市。农村大学生群体一次性进大城市也非常困难,多数在二、三线城市或县城流动,或者在大城市工作,在小城市安家。目前返乡和梯度流动使得农村青年群体能够基本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半工”不是稳态模式,返乡和梯度流动两种流动都是不稳定状态。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军,还是农村进城工作的大学生群体,这两部分农村青年都处于流动的状态,需要父辈在家乡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果父辈不能提供支持,他们成家都十分困难,即使组成了家庭也很容易破裂。

  二、父代“半耕”的意义所在

  现实是,父辈的确是留在村里,给子女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这种家庭内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多见,即子代在城市居住,父代在农村的模式。父代在老家种地,不需要也不指望子代养老,同时还要给进城的子代提供各种帮助。子代需要父代照看孩子的时候,父代可以进城一段时间,也有的直接把孩子放在农村老家生活。父代在家种地的收成,粮、油、米、面、肉还常常送给进城的子女。父代进城很难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城市目前也不能提供相关社会保障,就算真的进城了,多数只能成为消费群体。父代看到子女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不愿意进城花费子女的钱。

  父代守在农村老家,就农村现实情况来看,他们主要做三样事情,一是种地,二是建房子,三是带孩子。“一刻也闲不下来”。跟农村50岁左右的人交谈最有感触,他们会说,“年龄大了反倒越来越忙了”。四十岁准备儿子结婚的彩礼钱,建楼房,等儿子婚结完了,就要给他们带孩子,还要还建楼房或买商品房欠下的债务,等到了六十岁,就要给自己养老攒钱。他们中很少有人指望依靠子女养老,即使子女在城市有较高的收入,但他们都知道孩子的社会性竞争压力不小。

  父代留在农村可以创造巨大的生产力,只是不能用GDP衡量。几乎每个农民家庭都需要,也都能够从中获益。父代留在村里或许显现不出来,一旦父代跟随子代进城,诸多不便及高消费就立刻显现出来。巨额的养老、医疗开支以外,老人在农村所能发挥的作用全部失效,他们不仅不能给子女提供任何支持,还处处需要子女照料。在农村再苦再累他们觉得生活在几十年的熟人社会里活得有意义,到城市生活没几天他们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所以问及村里子女已经进城定居的几位老人,为什么孙子孙女几个月大就丢在村里带,你们进城带几个月不行吗?他们会说城里消费高不说,房子那么小,窝在家里几个月也受不了。城市生活说起来美好,但问问农村的老年人却鲜少有人愿意住到城里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子代 群体 土地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