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落实,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一个基于中国国情、制度和历史与现代农业嫁接的改革之路,不能走偏。
三、从传承乡村文明、建设新文明乡村的高度提出中国村建设的升级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阐述的村建设,是一个升级版的村建设。这个升级版的村建设赋予了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新使命、建设新文明乡村的新内涵。新版村建设有以下新内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对中国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给予了明确定位和肯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中国美,农村必须美”、“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可以说这几句话给中国8亿农民,以及剩下的270万个自然村吃了定心丸。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让农民拆村进城的极端城镇化做法。在这种激进城镇化的浪潮中,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期间,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使负载着中国8亿农民生计、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乡村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规划。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遏制逼迫农民上楼、让农民拆村进城的运动式城镇化做法。可见,这是对目前许多地方搞的激进式城镇化的一种强矫正。
二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把传承乡村文明作为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村建设中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这短短几句话中,浓缩着中央首次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高度,对中国乡村文明价值的肯定。在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传承中,乡村乡贤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央提出新乡贤在乡村文明传承中的作用,是非常契合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中,是中国乡村能人、精英通过高考、经商、打工创业不断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从乡村向城市人才单向流动的格局正在打破,开始出现了新告老还乡、新知识青年、文化人回流乡村的迹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人进入回乡的行列中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回乡的新乡贤将成为中国村建设,传承乡村文化重要的人才。
三是提出村建设要加大党的建设、乡村教育、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等涉及乡村精神层面的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农村文化服务和农村教育等给予应有重视,并提出一系列落地的举措无疑是非常及时的。这是对农村发展只关注物质不关注精神、只重视经济不重视文化的重大矫正。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是新版村建设的新内容。
从2006年启动村建设以来,对村容村貌的建设,受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和诸多原因走了弯路。许多地方把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新的就是好的,把村建设变成了大拆大建、模仿城市、过度注重外表的建设。为了矫正这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四个要求:一是要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二是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三是继续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四是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
四、从多元共治探索中国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目前中国农村严重存在传统互助关系丢失、社会秩序混乱、乡村干部腐败、农民权益缺乏保护等诸多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是乡村一片散沙,乡村治理失效。中国乡村治理失效、失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脱离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特性,把适用城市生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简单搬到农村,导致了乡村治理上食洋不化。1978年在农村搞承包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从1988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的基层民主选举,已经历了26年的时间,到目前仍处于问题重重之中。根本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同样的改革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值得我们反思。二是不顾十里不同俗,乡村特有的高度多元化和乡土化特性,在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管理理念和强势政府思维作用下,所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整体化一管理,也导致了政府对乡村管理低效或失效。三是对乡村治理缺乏挖掘扎根于乡村的村规民约、互助传统、孝道治家等乡村伦理文化在治理中的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11/6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