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用科学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不仅消费者需要科普,农民更需要科普。”在技能竞赛中获得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定量检测第一名的苏青云,虽然是位“80后”,但已经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战线上工作了13个年头。

  “合理用药,是每个种植者应当补上的一门课。”为了实现检测监督对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倒逼,苏青云和他的同事们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要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向农民、合作社成员讲授科学用药、合理种植的方法。

  豇豆,是极易形成农残超标的一种蔬菜,在广东有较大的种植面积。“豇豆之所以容易农残超标,跟它连续集中成熟上市的生物特性有关。因此做好提前预防,采用低毒农药是关键。农民只要学会了科学用药,就能避免‘毒豇豆’事件的发生。”苏青云说。

  “专业的技术人才,对检验检测体系太重要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大多是当地农业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有限,待遇一般,偶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也往往留不住。一方面是体制内员工的“连轴转”,一方面是技能相合的专业人才难以进入。

  身为检测战线“老将”,卢艳芬在此次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已经是她第二次代表湖南省参加比赛取得佳绩。

  卢艳芬有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执拗和“苛刻”。2012年的一次水产品孔雀石绿残留检测中,一位同事做出的标准曲线出现稍许偏差,对检测结果影响并不大。她得知后,立即要求暂缓出具检测报告,带领技术小组进行全面的排查溯源,经过对10余个可能因素的分析后,最终发现偏差是由于转移标准溶液的容器被污染所致。

  为了给检测中心招到几个专业人才,从2009年开始,卢艳芬年年往各地农业高校跑,严格考察,耐心说服,终于为中心引进了几位专业对口的优秀硕士毕业生。

  “引进来了,还得留得住啊。”卢艳芬告诉记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经常打交道的,是污浊的畜禽栏舍、病害动物和实验台上的有毒有害试剂,检测人员笑称为“老三样”。“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成长,哪个年轻人愿意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呢?”

  出身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徐静,算得上是检测队伍里的科班生。对长期坚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安全检测站的她来说,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多年默默无闻,一遍又一遍枯燥地重复着操作严谨的试验,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这次的技能竞赛,给了我们一展身手的平台,真的很有职业荣誉感。”

  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的谢丽韫,在昆明农业信息网上,有一个颇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的专栏,叫做“谢师说动检”。从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到热处理对牛奶制品的质量影响,有着云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与育种专业教育背景的她所做的科普,集趣味与专业于一体,在消费者中颇具权威说服力。“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队伍,是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检测队伍进行技术培训,我们都是受益者。希望能有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充实进这个队伍,让这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更强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测 水产品 残留 豇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