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为子孙后代留足生存空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 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在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这让我们不 仅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且埋下了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创业发展理念,继续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吃子孙饭”,那么,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就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减少化学品施用和资源消耗,遏制生态破坏和污染,实现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劳动力转移是难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民素质。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 劳动力中妇女、未成年人与老年人比重明显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现代化 农业,需要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农业 装备现代化;另一方面,更要加大科学传播和职业教育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把科技从科技专家手里、从实验室里送到农民手里、送到田 间地头,加快提高农民素质。
三、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加快构建“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格局
作为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国家三大创新工程”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于2013年正式启动实施。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要以科技创新工程为引擎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翅膀中靠得住、顶得上的骨干力量。
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重大理论突破与关键技术创新,加快重要农业动植物重大品种的培育与重大产品的创制。加强农业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改良、农业病虫害、动物疫病、农产品加 工与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攻关,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加快发展控源、改土、生物修复、加工去除等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升新成果、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能力,加快构建和完善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扩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新 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成果展示、示范推广作用,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深化 与种子企业的合作,探索现代种业发展的新机制,培育民族品牌。加强农业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宽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机构的服务功能,积极为国家应急管 理与风险决策提供技术保障和建议。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加强技能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和开发,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和现代职业农民,为发展现 代农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围绕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必须按照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研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创新效率。
构建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院所章程。健全和完善以院所长负责制为主导,党组(委)的政 治核心为保障,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为基础的现代院所管理体制,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现代院所制度体系,实现院所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明确“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竞争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坚持学科领域的动态优 化,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占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在技术创新方面,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调整优化主要生态区和粮食主产区科研力量布局,加强共性关键 技术研发和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发展。在人才教育方面,围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中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优化创新 型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优秀科技人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02/6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