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2-02  互联网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 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依靠 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实际问题,努力实现“四化同 步”,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更加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特征。

  实现“四化同步”,短板是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来讲,无论是 生产效率、现代装备水平、科技支撑水平,还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差距最大、最需要加强的一环。只有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 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为20%,2014年已经超过56%。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较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还不够有力。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粮食刚性需求增长与生产硬约束的矛盾、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劳动力转移与“谁来种地”的矛盾。据联合国粮农组 织(FAO)2012年统计数据,我国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单产分别仅为美国的80.8%、76.9%和71.2%。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资源约 束不断趋紧、自然灾害影响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深、城乡要素流动加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在农业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 下,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只有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 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才能为农业插上有力的翅膀、牢靠的翅膀,保证农业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反复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 农业科技腾飞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我国已经建立起组织结构完整、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教推相结合的多元 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环境,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需求,有机遇,有条件,有基础,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行。进入新 世纪以来,我国在生物技术研究、超级稻育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矮败小麦育种、双低油菜育种等方面都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农业科 技自主创新步伐显著加快,实现农业科技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和整体超越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二、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现代化有其特殊性,必须量好农业的“体”,才能裁好农业科技的“衣”;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顺应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口粮绝对安全是根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 “十一连增”,但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并未改变,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不断凸显,粮食单产仍需不断提高,种粮收益整体偏低,耕地 污染和储运落后等导致的粮食损失和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 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研判和基本要求。在粮食产量高基数的背景下,进一 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特别是要加大对种业发展的科技支持力度,不断培 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粮食新品种。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为子孙后代留足生存空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 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在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这让我们不 仅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且埋下了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创业发展理念,继续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吃子孙饭”,那么,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就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减少化学品施用和资源消耗,遏制生态破坏和污染,实现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劳动力转移是难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民素质。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 劳动力中妇女、未成年人与老年人比重明显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现代化 农业,需要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农业 装备现代化;另一方面,更要加大科学传播和职业教育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把科技从科技专家手里、从实验室里送到农民手里、送到田 间地头,加快提高农民素质。

  三、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加快构建“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格局

  作为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国家三大创新工程”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于2013年正式启动实施。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要以科技创新工程为引擎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翅膀中靠得住、顶得上的骨干力量。

  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重大理论突破与关键技术创新,加快重要农业动植物重大品种的培育与重大产品的创制。加强农业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改良、农业病虫害、动物疫病、农产品加 工与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攻关,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加快发展控源、改土、生物修复、加工去除等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升新成果、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能力,加快构建和完善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扩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新 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成果展示、示范推广作用,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深化 与种子企业的合作,探索现代种业发展的新机制,培育民族品牌。加强农业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宽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机构的服务功能,积极为国家应急管 理与风险决策提供技术保障和建议。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加强技能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和开发,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和现代职业农民,为发展现 代农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围绕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必须按照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研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创新效率。

  构建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院所章程。健全和完善以院所长负责制为主导,党组(委)的政 治核心为保障,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为基础的现代院所管理体制,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现代院所制度体系,实现院所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明确“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竞争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坚持学科领域的动态优 化,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占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在技术创新方面,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调整优化主要生态区和粮食主产区科研力量布局,加强共性关键 技术研发和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发展。在人才教育方面,围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中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优化创新 型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优秀科技人才。

  做好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变化,做好研究所的长远规划,及时调整研究所方向、任务和学科布局。根据农业 科技长远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充分把握当前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机遇,进一步做好研究机构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设计,统筹确定研究机构设 置,加快机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动新型研究机构建设。系统设置研究所内部机构,加快学科团队和创新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团队首席科学家为第一责任人的学科 管理机制。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牵头单位,加快信息沟通机制、科研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 限,联合院所内部力量、院外创新力量,加快促进创新资源的系统优化、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努力造就“上下贯通、左右联合、前后衔接”的协同创新局面。强化 科研项目和科研过程的上下游贯通,加强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龙头企业等涉农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形成分工明确、联合攻 关的新格局;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创新资源的集成,优化创新结构,合理分配创新资源,解决产业链脱节和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02/6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