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健康城镇化要抓住关键的底线,而这些底线是由具有两类特征的决策错误所决定的。即刚性错误和恶性循环。
城镇化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大系统,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涉及当前和长远,涉及这一代以及下一代,每个人都可以对城镇化发表独到的见解。实际上,依据学术界长期积累的经验,凡对庞大、复杂而又长远的问题,常常采取两种研究方法。第一,化复杂为简单。找到最关键的问题,用底线思维来寻求答案。第二,进行多维度剖析。防止遗漏最主要的问题和对策。
所谓“规划”就是要前瞻性地看到可能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这样一来,我们自然可得出:实现健康城镇化要抓住关键的底线,而这些底线是由具有两类特征的决策错误所决定的。即刚性错误和恶性循环。
只要不犯这两类“底线错误”,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基本可以保证。用这两类特征来衡量城镇化远期发展的底线,归纳起来可有五类。
第一类底线: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小城市具有大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经济活力的存在以及交易的品种,是根据大中小城市不同功能来划分的。大城市侧重国际贸易;中等城市是区域增长的发动机;小城市主要为周边服务,是为周边“三农”服务的总基地,这是大中城市都不可替代的。
由于小城镇是适合人与自然充分交流的人居聚集点,今后城镇化相当一部分财政投资要投向小城镇,因此小城镇必须要在下面四个方面先做到:一、要有较健全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二、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三、有地方化的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体系;四、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统筹配置学校、幼儿园、医院、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四点是小城镇人居环境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类底线:城市和农村互补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与健康城镇化密不可分。某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把农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科技水平会自动发展,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往往是健康城镇化和生态安全的底板。
这一底板还会呈现出另外一种作用。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传统农村的乡土文化、一村一品、农业景观、田园风光会变成稀缺资源,就会萌发农村旅游的热潮,从而带动农村超越工业化的阶段,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已经被西欧、东亚等地一些成功经验所证明。
第三类底线:紧凑式的城镇空间密度。
城镇空间密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紧凑模式:欧洲、日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集中紧凑的城镇化模式。第二,蔓延模式:美国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期发生,形成车轮上的城镇化,造成土地浪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费用成倍提高,导致城市破产。我国是第三种模式。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耕地与城市发展用地高度重合、城镇化发展和机动化同步,所以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的紧凑式城镇空间布局模式,必须坚决坚持耕地红线不能破坏的原则。紧凑城市是生态文明之基。
第四类底线:防止出现空城。
世界上有两种空城:一种是因产业转移而没落的空城,即原来曾经辉煌过,现在人走楼空,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另一种是人造空城。中国式新的空城是世界建城史上没有过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比如,鄂尔多斯市城镇人口一共46万人,但是现在盖好的房屋可以住120万人。城市史告诉人们,只要新城建设不出现空城现象,就会形成有效的资产,就可以持续拿来抵押负债经营,地方财政就会是稳定的。我国要出台硬措施规范盲目建新城、新区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空城出现。
第五类底线: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首先,自然、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属于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应进行抢救性保护。其次,山水城镇、园林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更体现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心。第三,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之中。自然和富有艺术感建筑构成的空间,是“生活更美好”的底板。第四,强化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力度,落实“三区四线”,健全国家规划督察员、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制度,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文化与自然遗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1-30/6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