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预计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淮流域棉区受生产成本上升、植棉比较效益下降以及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等影响,面积下降较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新疆棉区更容易实现机械化,成本相对要低,内地棉区多为小农种植模式,成本高,效益低,随着棉价逐渐回归市场,内地棉区的竞争力下降,部分成本高、效益低的小农种植户、加工企业将退出生产加工领域。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低迷的棉价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很多棉农表示,如果后期棉价没有回升,2015年将考虑减少棉花种植面积,甚至不再种植棉花。记者综合多方数据分析,按照目前的市场走势,棉价很难回升,内地棉农2015年的种植意愿无疑会下降得更明显,国内的棉花种植格局因此将面临一场大调整。
然而调整之路并不容易,部分尝试转型的棉农损失较重。在湖南棉花第一生产大县华容县,不少棉农今年改种南瓜,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南瓜严重滞销,大量南瓜烂在地里,农民血本无归。在公安县,棉农杨俊反映当地水源缺少,水利设施破旧,灌溉困难,以前种棉花不需要经常浇水,还能应付,去年改种水稻和蔬菜,遭遇了严重缺水的问题。
湖南省棉花协会副会长贺跃钢说,2014年还只是部分棉农改种其他作物,就出了这么多问题,鉴于目前的“卖棉难”,2015年肯定会有更多棉农改种其他作物,到时候再出今年的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更大。多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收储政策取消了,棉农遇到很多困难,但又不知道怎么帮。“最近下到乡里,最怕棉农问:明年种什么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建议,要综合各部门的力量,为棉农的转型做好配套服务,比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建设等,为棉农改种其他作物提供基础设施条件。也要为棉农提供市场指导和技术培训,防止棉农“一窝蜂”改种某种作物,导致供过于求,最后物贱伤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1-04/6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