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信息化和农村社会发展


  信息,也称资讯,是一种以文字、符号、声音、语言、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传播的消息,承担着人际沟通、思想表达、场景描述等多重功能。信息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生产、政治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多个社会层面的系统性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信息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科技进步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新型的社会历史形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已经被纳入国家信

  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农业部在2007年制订的《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组织、创新乡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和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受挫的今天,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拟以实践结构论为理论视角,探讨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长波进程和中国本土社会转型特殊脉动背景下信息化进程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理论框架与问题的提出

  传统旧式现代性指导下的西方早期工业化进程,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利用为基础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突飞猛进之后,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人类自身危机的根源。在《世界是平的》中细数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世界"扁平化"之后,托马斯·弗里德(ThomasL. Friedman)在新着《世界又平又热又挤》中从反面探讨了旧式现代性指导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人类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这种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双输”的“初级发展”。如何超越这种发展观,实现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1962年,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Society),意在指出一种新的、现代科技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的到来,这是人类最早对工业社会后社会形态的理论自觉。进入20世纪70年代来,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巨变的各种“后...”理论层出不穷,形成了诸如“后工业”(Bell)、“后现代”(Foucaul,t Deleuze& Guattar,iBaudrillard, Lyotard)、“晚期现代性”(Giddens)、“风险社会”(Beak, Lash, Giddens)等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尽管立足点和理解不同,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我们正在进入一种与传统现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种新的、与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正在来临。这种社会形态既是在西方工业社会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是对西方工业社会的扬弃和建设性反思批判。郑杭生教授基于对西方现代性理论和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提出“旧式现代性”和“新型现代性”两种不同现代性的区分。他认为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了双重代价的现代性”;新型现代性是“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他认为由古典时代的旧式现代性到现时代新型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以及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错综复杂的扭结之下的“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这种结构性巨变涉及的范围广、影响深,使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逃离其影响。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的社会发展表现出与西方所谓一般道路不同的中国特点,这既是中国经验的基础,也是中国本土社会转型特殊脉动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即是非常偏远贫困的村庄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这场功过参半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晚生、外发型现代化进程使西方的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进程在中国农村地区转变为共时性的扭结交错关系。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就是在这种前现代性、现代性和新型现代性的扭结进程中裹挟进来的。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过程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更是机遇,使得农村有可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而改变传统农业的产业格局和农业发展的传统困局,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正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发展 传统农业 可持续发展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