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存量巨大的农村宅基地资源亟待激活


  二是村际差异与村内差距相并。小蒜沟镇农村宅基地面积批占标准为400平米,但由于各村地理环境、土地情况不同,各村实际批占面积并不一致,少的甚至不到200平米。各村内部由于历史原因,产生老宅面积与新房宅基地面积不同,加上住宅位置关系,有的边有空地的,可能出现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现象,村民宅基地实际占用面积差异相当大,大的甚至在1亩以上,小的只有100多平米。

  三是一户多地与多户一地同在。虽然现行法律规定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但并不禁止集体组织成员之间的房屋买卖和租赁,宅基地使用权往往随房流转,村民之间的房屋交易,就出现了一户多处宅基地的现象,加上继承、申请等原因,使一户村民拥有多处宅基地的现象广泛存在,据统计这种情况比例大致在25%-30%之间。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新组建家庭的年轻村民,大多长期在外打工,回乡生活意愿不强,既使结婚后另立门户,也没有申领宅基地,往往出现父子几家共有一处宅基地的情况,这种情况大致占到35%左右。

  四是身份转变与自然消亡共生。部分村民进城务工后,已经在县城或镇住宅小区购房,有了自己的住宅,但同时仍保留着农村宅基地,他们的宅基地长年处于闲置,这样的非农人口有907人,但其在村的闲置宅基地是通过合法途径得到的,村集体组织无权收回,难以复耕。另外人口自然死亡后房屋使用权继承了下来,但其继承人不愿入住,其宅基地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由于我国现有涉及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相对于城市土地管理,农村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也相对宽松,导致了农村宅基地领域,现实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叠加,空心村普遍,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充分激活宝贵的土地资源,必须通过改革。

  三、农村宅基地改革需要统筹协调推进

  如果说承包耕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和最后依靠,宅基地和自建房就是他们最后的安身之所和心理依靠。从全县及周边县区来处,农村宅基地仍处在存量不断增加,利用率却持续断下降的状态。激活农村宅基地,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既可以让农民享有用益物权,增加财产性收入,也可以为未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奠定基础。但是依靠村级组织的自我调节和乡镇政府的管理,不管是职权、财力、人力、技术,都难以应付当前的复杂局面。要改变当前的宅基地现状,需要从上到下合力推动,特别是需要顶层设计,尤其是中央及省市政策以及法律的推动,只有上下各级协调联动,立法、政策、财政、机制、执法多措并举,才能使宅基地回到正轨。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应该尽快出台。当前,基层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快依法确权工作。在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不要简单地丈量颁证,要依法依规核定村民宅基地占用面积,确保在不影响村民生活生活的条件下,切实贯彻一户一宅和规定面积的相关规定,已转作生产性用地的,比如养殖圈舍、生产性用房的要依法转变用途,彻底理清农村宅基地乱象。做好宅基地确权工作,明晰权属,可以为今后宅基地担保、流转、出租奠定基础。

  二是要清晰划定村庄界线。村庄无序扩张、村民乱搭滥建,已经成为部分经济发达村庄的特有现象,造成了土地相当大的浪费,也使面积不小的村边优质耕地被侵占。亟需着眼长远,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详细划分住宅用地、生产用地、公益用地和生态用地,对村庄占地范围进行界定,并严格执行。特别是要针对居民点分布散、规模小、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尽快调整村庄布局结构,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力度,制定补贴政策,引导村民从零碎布局的居民点整村移入中心村,减少宅基地占用面积,对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耕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在做细农村土地功能规划、用地规划的前提下,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清理超标占地建房,最大限度控制土地增量。严格检查审批后的农户建房情况,特别是要调查农民新建住房后旧房的拆除情况,防止出现新闲置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四是要尽快建立退出机制。只有申请取得机制,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是目前宅基地管理上的最大问题,这是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空心村”、大量宅基地被闲置的重要原因。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农村“自愿退出”、“有偿流转”宅基地的制度和平台,以合理的补偿引导农民腾退、流转闲置宅基地,推动村民从存量挖潜,盘活闲置宅基地。在退出方面,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试点,诸如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换取社会保障等作法,都是有益的探索,可以加以借鉴。在流转方面,必须严格规定,农民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以免占用更多土地、产生更多闲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外出务工 复耕 绿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