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于调优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研发体制亟待完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少、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精深加工较少,附加值低;名优品牌较少,且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旅游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且存在疏于管理、市场信用度低、项目单一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加快我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必须多措并举,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加之随着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文化水平更低的中老年人,这种劳动力素质状况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解决这一问题,一要改变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资金、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培训,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要利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涉农科研组织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品种改良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加强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同时,要坚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门类全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人员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扎根农村,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二要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突出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断层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第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要重视对各地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做强。二要加大对名、优、新、希、特品种的引进、改良、试验,在示范取得可靠成效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绝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行,政府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示范、扶持和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要积极发展集约化生产。集约农业可以是以递增活劳动为主的劳动集约,可以是以递增物化劳动为主的资金集约,可以是以密集采用先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集约,也可以是劳动、资金和技术三种因素的综合。无论哪一种集约都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第三,要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不仅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而且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形式,推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把高效农业做强做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8-14/64896.html